题头:非常感谢苏老师来深圳和我们学员小聚,参加这个小集体顿时觉得更值了,ps:昨天听了大家的分享很受启发,眼光和视野不能太小了。
再次感谢苏老师,昨天的聚会上,凑巧和陈安琪坐在一起,很荣幸。在和她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她是在深圳但是需要深港两地来回跑的人,比较辛苦。出于工程师的好奇心多咨询了她平时的通信使用习惯。她在香港就在手机插入香港的手机卡,在深圳就插入深圳的手机卡,其中的原因我猜想的是在深圳用香港的卡会产生额外的“漫游”语音和数据的漫游费用,这就使得有了如上的两张卡交替的场景,实际上我老婆也有一个在香港工作的朋友,也是有如上两张卡。
再说一种场景,比如我的套餐是全国流量通话加本地流量通话,如果离开广东回老家使用的语音和流量比在广东的资费也是要贵点,按常识的理解,这个也是发生了“漫游”。
从技术纬度上面讲用户来到一个地方,如果想继续获得移动通信服务,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在本地办张新卡,按照本地资费使用;二是使用漫游业务,在异地网络继续使用自己的卡。前者麻烦后者贵,这是大多数用户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移动通信的业务量。
我们再来说说最近比较热的取消全国“漫游”费 , 无论是长市漫统一资费还是别的新资费,运营商已经认为漫游附加的费用实际已经取消。媒体和客户理解的取消“漫游费”是什么呢?是取消账单上存在的那一栏,是取消资费表中的漫游科目,这就意味着,期望值是漫游时打电话不要钱。
可是,众多的技术专家并没有“与时俱进”,在他们的脑海中,还固执地理解漫游成本是“漫游附加成本”,运营商还在收取漫游附加费。
抱着这样的观念,自然很难和用户对话、与媒体沟通了。
所以,大家围绕着“漫游费”这一模糊的概念吵了那么久,其实一直是在各说各话。
技术专家指责客户不懂,而这种误解恰恰是运营商自己造成的。
这么想来,对于漫游的问题,运营商确实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观点借用大v的http://mp.weixin.qq.com/s/0AbeVynxVz0dXpeCwEP6WA
如果能和梁璐老师那般思考,漫游场景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问题,这种问题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是运营商和用户信息不对称,但是这种差异化就是问题产生的地方,自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需求。
引出一点题外话,昨天也有同学问 女性产品经理的未来可以做什么。借用苏老师昨天视点剖析,其实苏老师和梁璐老师也还是”产品经理”,只是服务对象不同,他们服务的是培养更多的产品经理以及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给出创业公司建议和谋略。而昨天到现场的产品经理们服务的是做产品的小兵小将来达成产品的目标。只要有心发现身边的问题,那么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永远不会消失,而只是会更加专业和细分。
再说回来,和陈安琪后来的对话中她也了解到有那种一卡双号的解决方案,但是资费比较贵,所以她现在还是两张卡互换。和我们群里jolleen聊过,她们也有类似的解决方案,哈哈,不知道未来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近比较忙,抽空补交上,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