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的古人真是不简单,就那么些平常的日子,偏偏要发明出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顺应天时,又有很多讲究。
冬至在三千年多前的周朝就有,娱神祭天,是盛大节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从这天开始,白昼开始变长,黑夜开始变短,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
中国古人又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那些年代断没有我们这些卫星、遥感什么的现代文明,就那么看着天上的太阳、月亮,还星星,看出了门道。千年沧海一粟,映照至今不变,真是聪明智慧。
二
在中国的北方,冬至这天都有吃饺子的习俗,据传是纪念医圣张仲景为百姓舍药治病而流传下来的。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打算告老还乡,正赶上冬至,天寒地冻、冰天雪地,不少老百姓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后心中十分难受,就搭起医棚,支起大锅,为穷人熬“祛寒娇耳汤”的药治病。
何为“祛寒娇耳汤”?就是先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起来,再用原汤下锅煮熟。想必张仲景也是有才有趣之人,看着包馅的面皮如娇嫩的耳朵,功效又防耳冻烂,就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娇耳”。这药非常神奇,吃下后、祛寒生暖、两耳生热,冻伤的耳朵很快就好了。
“娇耳”,“饺子”。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官兼神医,每年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中国的老百姓不会忘记一个好官,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先人,冬至这个节气,慢慢就由以前的祭天地传承到了吃饺子、追忆先人,一直至今。
三
小时候,根本不懂这些,但真相信冬至这天不吃上顿饺子、就会冻掉耳朵的“道理”。
在那个生着炉子、无聊背书的屋子里,眼巴巴地看着下午的阳光从窗上斜照进来,心早飞走了,念着母亲在家里和面剁馅,正在包那有几星肉末儿的饺子。狠狠咽一口馋虫勾起来的唾沫,阳光一点点地下移到最后一个窗棂的时候,哎,可算是快到放学的时间了。老师一宣布,撒着脚丫就往家里奔,一边跑一边用手摸摸冻得通红又有点脆硬的耳朵,哎呀,可别给冻掉了啊!
大老远,就好像闻到了那刚出锅的饺子味儿,窜进门,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就在眼前,母亲笑吟吟地看着,咬上一口,烫得在嘴里翻砖着,又舍不得那勾人的味儿,心里念叨着,这下,再不怕把我的耳朵给冻掉了!
四
冬至,佳节一阳生,聪明智慧、有趣好玩的节气,还滋长着每年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