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在人生里好比是引诱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为何快乐一定要同苦涩的“药”,劳累的“赛跑”一同出现在钟书先生的比喻中?快乐为何不是永远满满当当的糖罐子,为何不是那只永远鲜活的电兔子?
但凡看过几页人生这部大书的读者,哪怕再浅薄无知,也会明白这只不过是一个瑰丽的梦。这是人生给我们上的最初的一堂课:唯有痛苦是永恒。人生的悲剧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得不到自然痛苦,想象着得到后的满足愉悦,对比之下更觉现在处境煎熬,难以忍受;得到之后,满足固然存在,但那不过是短短的一瞬,接踵而来的是对失去的担心,对拥有的责任,还有失掉追求方向,前进动力的空虚。很快又有可能会陷入下一个“求不得”的矛盾中去。然而人生也无外乎“得与不得”这两种处境。倘若并无快乐的存在,大约人类早就厌烦了永无止境的凄苦,另寻解脱的办法,也不必为了丁点的快乐赔上一辈子在痛苦中煎熬的时日。
但是快乐的存在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痛苦,“熬”这现在,为了未来或许虚无缥缈的快乐。因为体验过快乐,难免想要重温,所以我们仔仔细细地体味人生,尝尽诸多的苦难,毫不回避,反而怕的是遗漏。在漫山遍野的苦味中,需要一条勇敢而勤勉的舌头,有勇气尝试人生的下一秒,并为这甜味的可能性,永不放弃尝试。而正是因为苦味的衬托,快乐的诱惑力才得以被无限放大。
舌头的名字,或许叫乐观,或许叫苦中作乐。然而乐观,在痛苦中保有对快乐的希望也正是一种“苦中作乐”。人类将快乐提升到精神层面我认为也是一定意义上的“苦中作乐”,毕竟物质,肉体上的快乐有时实现是比精神难上百倍千倍。然而精神上的慰藉也许只是一段文字,一场谈话,无需耗费什么。
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就在于此了:人生的快乐只是一瞬,此前此后都是悲哀,然而我们要乐观,无论是主观地以此“苦中作乐”创造快乐,还是被动地借此支撑我们走向下一刻的欢声笑语。我们或许应该像《沉香屑》中 的主人公葛薇龙那样“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有无边的恐怖。她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只有在这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畏缩不安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忘却身前身后的无边风雨,而是在不经意的快乐中快乐,在自己有意创造的快乐中快乐着。
同时,我认为,既然每个人的快乐都有限,为别人创造一定的快乐是可以实现的,这是对于无边苦涩的一点反抗。“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说的是追求快乐甘愿承受人生之辛,而“为了成为太阳,我活在世上”说的正是了解到快乐的稀有,为创造它,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作为余生的追求。
张爱玲在《沉香屑》的结尾写道:“他把自由的那只手摸出香烟夹子和打火机来,烟卷儿衔在嘴里,点上火。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 ” 虽然火光转瞬而逝,虽然寒冷与黑暗无时不刻不在侵蚀着我们,我们依然要在心中,在手中,划亮那只名为“乐观与希望”的火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