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全书》(6)

作者: 浭水 | 来源:发表于2021-04-05 16:09 被阅读0次

不同的视域,看到的景象不同,并不意味着是错的。王阳明16岁格竹子的事件,一草一木皆有理,只是王阳明误会了朱熹的格物。从其中我们也见证了一个追寻圣人之道路上的王阳明。

理学,历史悠久、思想丰富;韩愈提出了道同问题;佛教过度繁荣的阶段,隐约觉得更需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

2021.04.05

北宋的五子反对佛教,曾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担忧。人性的问题也是中国的哲学史上一直谈论的问题。理学是中国的本土文化。理学思想作为儒教的重新建构,对道教,佛教的借鉴。

南宋前期的朱熹时代,理学作为一个思想形态已经基本完成。运动的方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形态。以朱熹为典范,理是思想的最高范畴,最本质的东西。

王阳明的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是存在本身。圣人之道,吾性具足。心里境界的升华,行为也会改变。观点改变。

龙场悟道,心即理。心,本心。不是一团血肉,死人,不能听,不能够动。他是我们的精神,是我们的意识。本心为所谓的心之本体,我们身体的主宰,主宰者我们视听言动的。

我们日常生活,活动的主体还是人群,我们的心原本的那个样子呈现出来的,即为心之本体。

王阳明龙场所悟:心即理,理即是道本心是最高之道所以不要将我们自己看小了,要大其心。

本心与道是一致的,找到本心也就真正的做到天人合一。天道在人,人道的最高实现,也就是天道的实现。人道和天道是统一的。

去私欲在我们的心,也就是回归本心的过程。就如同一面镜子,镜子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有。如实的反映事物,如实的处理事务。

修心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学习,读懂王阳明的转境圣人之境的历程。设立一个思想之境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拥有世界的眼光和视野,脚踏实地,践行知行合一。

相关文章

  • 读《王阳明全书》(6)

    不同的视域,看到的景象不同,并不意味着是错的。王阳明16岁格竹子的事件,一草一木皆有理,只是王阳明误会了朱熹的格物...

  • 心境的力量

    一、笔记时间   2021年1月6日 二、详情   本文是读《王阳明心学全书》后所做的笔记。 三、简述   我是在...

  • 读《王阳明全书》(3)

    之所以读《王阳明全集》,也是近阶段给自己安排的“学习认识自我”这一人生课题需要做的功课。 到了一定的年龄,对人生的...

  • 读《王阳明全书》(9)

    这个阶段,之所以努力试图去理解王阳明,只是觉得五百年前的这位朋友能够帮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无解问题,还没有人能给自...

  • 读《王阳明全书》(8)

    格物致知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并不是要我们穷尽天下所有事物去格物。 曾国藩给出的何为“格物”?“格物,致知之事也”格...

  • 读《王阳明全书》(10)

    无善无恶心之体,人性是不分善恶的,是中性的。心本来是空空如也的。什么都知道但又什么都不知道,本体就是这个样子。就好...

  • 读《王阳明全书》(2)

    人活一世,难免会陷入困境。不外乎三个原因,不明事,不明白事情发生的真相。不明人,不明白言行背后的动机。不明己,陷入...

  • 读《王阳明全书》(5)

    虽然王阳明心学距今已有将近500年了,但是已在人生路上混迹近几十载的自己,却才有机会遇到王阳明心学。 也许不早也不...

  • 读《王阳明全书》(4)

    人生很短,有些事情,在有生之年来得及明白,也算是幸事。 有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就能够在做自己的路上遇到一个更清晰的、...

  • 读《王阳明全书》(1)

    之所以选择读这套书,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学”字眼吸引了我,和西方的“心理学”究竟有何区别呢?在未读之前,觉得终于有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王阳明全书》(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pd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