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视域,看到的景象不同,并不意味着是错的。王阳明16岁格竹子的事件,一草一木皆有理,只是王阳明误会了朱熹的格物。从其中我们也见证了一个追寻圣人之道路上的王阳明。
理学,历史悠久、思想丰富;韩愈提出了道同问题;佛教过度繁荣的阶段,隐约觉得更需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
2021.04.05北宋的五子反对佛教,曾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担忧。人性的问题也是中国的哲学史上一直谈论的问题。理学是中国的本土文化。理学思想作为儒教的重新建构,对道教,佛教的借鉴。
南宋前期的朱熹时代,理学作为一个思想形态已经基本完成。运动的方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形态。以朱熹为典范,理是思想的最高范畴,最本质的东西。
王阳明的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是存在本身。圣人之道,吾性具足。心里境界的升华,行为也会改变。观点改变。
龙场悟道,心即理。心,本心。不是一团血肉,死人,不能听,不能够动。他是我们的精神,是我们的意识。本心为所谓的心之本体,我们身体的主宰,主宰者我们视听言动的。
我们日常生活,活动的主体还是人群,我们的心原本的那个样子呈现出来的,即为心之本体。
王阳明龙场所悟:心即理,理即是道,本心是最高之道。所以不要将我们自己看小了,要大其心。
本心与道是一致的,找到本心也就真正的做到天人合一。天道在人,人道的最高实现,也就是天道的实现。人道和天道是统一的。
去私欲在我们的心,也就是回归本心的过程。就如同一面镜子,镜子里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如实的反映事物,如实的处理事务。
修心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学习,读懂王阳明的转境圣人之境的历程。设立一个思想之境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拥有世界的眼光和视野,脚踏实地,践行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