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期一会,没有回头也不能回头
读书是换个视角,来认识自己认知世界
每日一书,相伴成长
文/师爷杰森
大家好,我是师爷。
昨天下午在办公室躺了一下午(我办公室有个沙发),点了柱香、泡上一壶茶。
看了会书,刷了会微博,期间还睡着了一会,顺便在梦里想清楚了一些事,人的潜意识工作效率是比有意识高效的多。
我之前经常干这事,比如在浅睡眠中,还能真切的看到自己网站要设计的LOGO,然后爬起来就给画出来。
不要觉得梦幻,其实这一点都不神奇,你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创意的生成》←(传送门)这本书评,书中提到的就是在研读所有资料和深度思考后,忘掉一切别管了,答案和创意会自己工作,最后在不经意间产生。
今天要推荐和分享的这本书叫《异类》,通过整本书作者其实就像告诉我们3个字
“都是命”
(一)
异类解说
所谓异类,就是指各行各业爬到金字塔塔尖的那些人。
如果总结他们的成就缘由,就是十个字“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
通俗点讲,就是机遇很好的人……
好的出生条件、好的外部环境、好的社会变革、好的文化背景,让他们有了足够的“优势积累”,
(二)
先天+后天+运气
都说天才是1%的天赋+99%的努力,努力很重要、天赋更重要,没有前面的1,后面无数个0是没有意义的。
但异类的成功,是多元的成功,绝对不是单单靠天赋这么简单
书中说了4点:
1.仅凭努力勤奋是很难成功的,比如出生时机。
书中的例子是,英超联赛大多数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原因是英超球员的注册时间是每年9月,在同龄球员中,9月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之差产生的叠加效应,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巨大;
2.有没有条件进行一万小时的天才训练很重要。
既然是训练就是不断增强难度,挑战舒适区的进阶成长,包括技能和认知的同步迭代。
如果你只是在基础岗位每天工作8小时,差不多3年半就到1万小时了,但对不起,这根本不能算天才训练。
3.相较于努力,社会变革的力量更重要。
微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看不起到追不上,现在很多的大厂商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能做大的寥寥无几。
之前有句话说的很透,所谓时代就是对应那些没追上时代的人。
4.异类的形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
成功者的有些依靠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有些则是后天养成的特质,但最可气的是有些人真的就只是靠运气。比如我,哈哈,一般我干啥事都能遇到贵人和切的很准。
(三)
文化背景
你也可以理解为圈子文化或者思维定势。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受后天的环境影响巨大,然后带来思考模式、行为习惯等巨大的文化差异。
比如你干过500万收益的活,你怎么可能看得起小生意,即使看得起,你也未必做得了,因为客群和打法都完全不同。
相反的,如果你做的都是小单子小商品,你也很难通晓高维度的品牌打法,毕竟初创期都是简单粗暴先活下来。等到成长期面临更多竞争,要换套打法的时候,而你又从来没想过这事,自然是懵逼的。
师爷我因为自己都参与干过,所以两头都沾边,所以给大家分享2个策略
1.跨圈子跨文化渗透
比如我就很草根,干了十多年自由策划人和市场运营,喝茶、文玩、读书等圈子都混,认识很多前辈愿意带我,因为我也能给他们带来很多启发和帮助。
喝茶我没你懂,但文玩我比你通(号称人肉盘串机)呵呵,商业你比我懂,但是我读书比你快比你多,获得的新知可以和你分享。
多沟通多交换,最后我就都懂了!
2.不懂装懂先干起来
这里不是贬义词,不懂装懂有个前提:就是行业的本质你还是得认清的。
具体行动方面要干啥呢,就是组建行业圈子,现在有个新词叫“社群”,大多数业内人士其实都很愿意分享,有点资历的都好为人师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实就是懒和不自信),他们不会去建圈子。
所以如果你建立起圈子,邀请他们来群里碰撞和交流(他们都会很乐意),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他们每个人只懂一块领域,而你都懂了。
很早我们做过同城的创业平台和商管群,这也是你发现行业痛点和商业机会很好的渠道。
最后,按书中分享,师爷提炼了3个关键词
洞察:理解外部时机和环境变化,包括关注消费者行为变革。
导师:很多领域都是论资排辈的,跟谁很关键,要么有“名”要么很“明”,这样你的成长才是日行千里的,专业的和业余的训练方法天差地别。
忍耐:在机遇和趋势到来之前,你所做的就是积淀,多做事耐住寂寞,下日日不断之功,避免一些短期诱惑,当然还要有一点点运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