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翻滚吧,火锅》,陈晓卿担任总监制的纪录片,算是他的粉丝,从《舌尖上的中中国》,到《寻味原产地》,再到最近的《火锅》,无一错过。看到第四集,海南的糟粕火锅,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恨不得像多啦A梦多啦A梦一样,在脑袋上竖个螺旋桨,转悠悠飞海南去。没办法,吃货一个,对于吃,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吃货,也分层次。
层次一,吃味道。
鲜亮的食物,诱人的味道,足以把几百米开外的路人吸引过来,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个道理。八大菜系,酸甜苦辣,各种调味品都能找到发挥的空间,各种烹饪手法层出不穷,最终呈现在眼前的就是食欲大开的美味,满足吃货们味蕾上蠢蠢欲动的欲望。
层次二,吃食材。
吃得多了 ,吃货自然就挑剔了,有人挑的是稀奇古怪的味道,有人挑的是爽口的烹饪方式,我还是喜欢挑食材的选择。挑新鲜,鲜,是一种效率,似乎在跟时间抢速度,很多食材,总是在刚出来的时刻最能保持原味,保持最鲜美的味道,这不是为何调味品能够媲美的。比方说,鱼,刚从水里捞起来处理完就下锅的,跟鱼翻白眼之后再处理,做出来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清蒸是品尝食材新鲜味道比较好的方式,据说鱼生对鱼的新鲜度更加考究。以前在湖南生活过,时不时跟那边的同事开玩笑,你们这不管什么菜,一上来都是重油重盐重辣,啥好东西都是一个味,吃不出原来的味道,整一个就是浪费。挑来源,挑的是食材是怎么来的,蔬菜的种植方式,家禽饲养的方式 ,比方说,同样是蔬菜,大棚里种出来,经过层层运输到餐桌上的蔬菜,始终没有自家地里刚拔出来洗净下锅的好吃;同样是鸡肉,养鸡场饲料喂养出来的鸡,做出来的鸡肉要么很软,要么很柴,要么很肥散养的,农家养的鸡,做出来明显好吃多了,有嚼劲,公鸡中的战斗机,公鸡中的运动员。
层次三,吃体验
正如当前购物领域中的线上与线下之争,线上图方便,手机一点,隔两天钟爱之物就送到手中;线下重在体验,线下服装店为什么还能存在,正是由于对衣服的试穿体验是网站上的图片视频所给不了的。同样,吃,也是如此,你可以下馆子胡吃海喝,也可以各种外卖送到,但这些始终给不了食物从生到熟,从无味到飘香,从单一到浓郁的体验,这种体验叫做烹饪。体验成就。各种食材在你手中三两下的倒腾,变戏法一般成了美味的食物,是经验的积累,是对食物独到的理解,是对荤与素,油盐与酱料,火候与时间的精准把控,如同一个系统工程在厨房里完美地呈现,当一盘菜从厨房端出来的那瞬间,当用餐者三两下把它消灭精光的时刻,满满的成就感便来找你报到。体验慢情调。两口子在一起,一个掌勺一个打下手,做饭成了共同的体验,仿佛是一种缩小版的经营,饭菜上桌,红酒开启,烛光点亮,满满的仪式感。一家子在一起,或切菜炒菜,或擀面皮包饺子,大人倒腾饭菜,小孩在边上搞怪,即是淘气,也是可爱,家,该是这样慢慢的的味道。体验安稳。安全与稳妥,是家的保险丝。就像当下的形势,逼出来一个道理,一个家庭,至少该有一个成员会做饭。平时可以下馆子也可以叫外卖,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但你始终无法知道,食物在到达你的餐桌之前它究竟经历了什么,流通环节卫不卫生?材料质量好不好?在接近工业化生产的食物制作链里,谁也无法确切回答这个问题。工作与忙碌,把我们的平时就餐交给了馆子与外卖,有空闲的时候,或者不愿去外面享受极致美味的时候,自己动动手,始终放心,稳妥。
层次四,吃传承。
陈晓卿谈起自己的作品跟:人们都说我拍了几部很不错滴美食纪录片,但这不是我的本意,我想着的是通过美食,唤起人们的回忆,有些回忆,可能随着社会发展会慢慢消失。
被问道吃遍五湖四海,哪里的味道最难忘?陈晓卿的回答是:最难忘的始终是家里的味道。
是啊,永远忘不了小时候老妈给做的各式小吃,永远忘不了每次回家老爸拿着大勺在厨房里大起大落,三两下一桌子菜就端了上来。
也始终会记得从小就被老爸老妈抓着跟在他们身后出现在厨房里:这个你得学会,那个你要懂,这个技巧要掌握,那个秘密没几个人知道。慢慢也就知道了切肉要认方向,勾芡作用很大,一个电饭锅可以像立交桥一样,同时煮饭和蒸两三个菜;饭桌上要讲究礼仪,加菜要从自己身边夹起,筷子不能在菜盘里翻来覆去,掌握火候要照顾上年纪老人家的牙口,或炖烂,或切细……这些个细节,始终是在外面学不到却会被人看在眼里指手画脚评论的,也就只有家人口口相传,也就一代代慢慢传承下来,叫做“家教”。
吃,很美好。吃货,很好入门,却也值得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