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通州西海子公园里面有一个李卓吾墓,却从来没有去拜谒过。
前天周日,秋高气爽,阳光朗照,终于在西海子公园里面,见到了这个早就应该来瞻仰参拜的古迹。
关于李卓吾,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我不做详细介绍,只是针对这次瞻仰,把心里想到的几个问题,记录下来。
李卓吾,敢于在几乎所有人都在推崇并遵守尊重儒家代表程朱理学的大环境里,大声的呐喊出来反对意见,这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
一般说来,个人力量之渺小是众所周知的。尤其是封建时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有着严格的等级与规范。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反对的话语,是不但不能说,想一想也是有罪的。然而李卓吾能够想,大胆说,暂且不论说的对不对。就是这份胆量,就足以让后人钦佩。
昨天跟一起进公司的小同事聊天,说起创造性,他说,如果总是听从别人的,没有自己的东西,那就谈不到设计,只能说是模仿。他的这个说法,我是非常赞同的。一个技术人员,就要有这种想前人所没想,做山人没敢做的基本素质。也只有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才有可能做出成绩。
李卓吾,在古代来说,是高寿的代表,但是他不是自然死亡。晚年被抓进监狱,心中不忿,用剃头刀自刎而逝。
他为什么要自杀,可能会有许多种猜测,我并不想去跟着学舌。但是,在七十六岁高龄,感觉自己受到侮辱,敢于用自杀来表达反抗,这样的勇气,更是绝无仅有,也再次体现了老先生一生对不良社会的反抗。
社会的进步,其实不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结果。如果没有李卓吾一类能够深刻体察并大声呐喊的人,恐怕我们还处在中世纪当中。想一想,鲁迅之所以用《呐喊》来作为反抗的书名,应该有这一层的含义在里面。
第三个问题,是我自己自作多情。李卓吾仙去以后,本来安葬在了马厂村,因为某单位占地建设,一九五三年被迁到了大悲林村南,后来又在一九八三年被迁到了西海子公园内。死后两次被移动,不知道老先生地下若有知,当做何想。
每个人都有过感慨人生短暂,也都会思考,什么样的一生才是理想的一生。我站在李贽墓前,似乎找到了答案。只有心怀社会,心怀全人类的高尚情操,才会被后人记住,才会在死后几百年上千年,永远被人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