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写作课上,嘉宾老师,著名的作家徐则臣先生就:
“散文的语言与小说的语言有什么区别?怎样写好小说的语言?”
这个问题做了以下的回答,让我获益匪浅。
他这么说:
散文的语言更放松,更自由,更情绪化。小说的语言要求叙事,要求实词性,每一个词要表达实实在在的意思,包含信息量,能产生极强画面感的词汇。
散文化的小说情绪饱满,但情节推进慢。小说里的语言推进小说情节,首先要形象。人物要动。
小说里的语言能体现人物在行动。
把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名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让你展开想象的实词。
实词非常重要。散文如果太多虚词,让你觉得飘。
语言一定要有动作性。小说要用形象说话。
人物是不是在动,情节,细节的交代是不是充分?
你闭上眼,感觉小说里的人一直在动。
意识流的小说,只是情节性,逻辑上没那么强烈,但语言是流动的。意识流的流,不是流派,是流动。
小说是一个行动着的文体,是一个形象的文体。
语言的节奏,指行动的速度。
结合徐老师的解答,我认真读了他的获奖著作《耶路撒冷》。里面关于小说语言的动作性,充分体现。因为动作性强,《耶路撒冷》的情节推动紧凑,小说语言节奏快,让人拿起书不愿放下。徐老师通过对细节的描述,使得小说的画面感很强。
我认为,好的作家一定既擅长使用恰如其分的实词,避免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并且通过对人,对事,对环境的细节描写,营造了气氛,画面感十足。
拿第一章做例子。
比如:
“落满雨点的河水澎湃着爬上第一个台阶。”
这里的“爬”字特别生动,既是动词,又是拟人的写法。既有画面感,又动感十足,让语言充满了节奏。
“柴油发动机像患了哮喘,震得运河都跟着抖。”
把柴油发动机变成了生病的人,又通过“震”和“抖”这两个动词让人浮想联翩。
“巨大的光穿透阴霾和雨帘,像有头暴躁的动物在天上为非作歹。”
“为非作歹”是动态的表现,也有描述的成分,“暴躁”两个字更是深化了读者对这个动物的状态的理解。很敬佩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家的比喻的方式,总能把人带入奇妙的世界和意境里。
“四碗汤下肚,浑身每一个毛孔都眉开眼笑,”
眉开眼笑这个动作很跳跃很欢愉,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作者心满意足的一种状态。而这个动作明明是来形容人,形容有生命的物体,而这里徐老师把这个动作赋予了无生命的“毛孔”,读者于是自己联想到那个非常放松的身体表现,这比直接表达,“喝汤的人很舒服,很放松”这样的形容词更栩栩如生。
写作者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在描写,都需要精心打磨文字,力争找到文字的感觉,让小说的语言生动起来,具有节奏感和韵律,同时可以通过精准生动的实词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我们需要思考,甄选和推敲。文字才有生命力。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