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阶段,虽然学生对热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往往是模糊的,建立在生活经验上的,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一定要建立起学生对热的科学认识。
在《温度与水的变化》一课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知道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有关,但是从课后作业的情形来看,很少有同学能够正确建立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会上升;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会下降。这就导致了学生分析水的形态变化时不知道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而让学生分析吸热与放热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最终引导学生从生孩实际出发,让他们思考在水的形态变化过程中是否需要加热,如果这个过程需要加热,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吸热,反之则是放热。
在《水的蒸发和凝结》一课中,初期我认为这一课还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目标的,因为关于蒸发现象,在三年级的时候就有专门学过《水到哪儿去了》一课,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心放在了凝结现象上。然而,上过一个班的课之后,我发现结果却正好相反,因为很多同学对凝结倒是理解的很好,反而对蒸发知之甚少,这不得不引起我的重视,所以在其他班我立即调整了教学策略。另外我发现,学生虽然理解了蒸发和凝结的概念,但是对一些相关现象却含糊不清,所以在后期的复习中,我决定为学生补充这一块的相关知识。
在《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这节课,知识难度不大,但是非常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比如关于折线图的绘制,很多同学都不能绘制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在数学课程中,他们还没有系统的学习绘制折线图,二是我在上课讲解的时候,可能速度有些快,导致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这里就充分体现了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教本学科时,也要关注其他学科的进程和发展。
在《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中,涉及到两个实验,一个是给金属条加热,一个是给金属片加热,对于这两个实验,学生都很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但是却很难从这两个实验现象中聚焦到热传递的规律上来: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课后思考我发现可能是我引导不到位,如果在观察实验现象之前我就提出一句“哪里的温度最高”,那么学生就可能更加容易意识到热传递的方向性问题了,也不至于课堂上学生很长时间也总结不到关键点上去。
在《热在水中的传递》中,面临着和前面同样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一旦涉及到知识的运用就蒙圈了。比如在讲冬天里使用取暖器时,是怎么使房间快速暖和起来的时候,很多同学就说不清楚了。这说明教学一定要联系实际,否则知识脱离了生活实际这个载体,就如无根之萍,毫无用处。
在《哪个传热快》一课中,关于传热性能,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我们需要用热的良导体来做散热材料,用热的不良导体来做保温材料,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在《做个保温瓶》中,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来减慢热量散失。然而教学实际中,很多同学都不能提出减慢热量散失的方法,这与我课前的准备不无关系,如果我课前能够布置一个类似“你知道哪些减少热量散失的方法”的小调查,可能课堂上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