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余秋雨,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他的所著、所述,他的写作与人生,与他的名字所富有的意境与气质一样,充满了浪漫与诗意的情怀。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所作的《文化苦旅》,二十多年来经久不衰,书中所洋溢的文化与精神,对文化经典描绘的细致入微,对社会、对生活的幽远深遂的思考穿透力,无不闪亮着一个文化人物、文化学者的一种独特眼光与情怀。
余秋雨先生是属于文化的,有一个文化学者那功底扎实、飘逸洒脱的笔调;余秒雨先生是属于江湖的,遵从于自我心灵的心声,长期行走于文化的江湖,而非人类权利与功利的江湖。
三十九岁之前,没有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专注于学术的研究,出版了《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其在文革灾难时期写成的《世界戏剧史》,至今仍然是全国在这一学科的唯一权威教材。39岁的时候,被上海各大学的学术前辈、资深教授联名推荐,在没有担任过副教授的情况下直接晋升为正教授,成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四十岁的正教授,先经民意测评,后被国家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长副阮长、院长,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主持工作一年后,因其杰出的管理能力被文化部总教育司被为“全国最有现代管理能力的院长”,出任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长、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长,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四十岁的高校校长,年富力强、意气风发,理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然而他却选择了激流勇退、归隐田园、隐居江湖。
1989年开始,在几度婉拒省部级领导的职位征询后,开始向国家文化部正式递交院长辞呈。这在平常人眼中,高校校长、省部级领导的职位,这些职位的取得,这些职位平台的发展前景,是多少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然而在余秋雨先生这里,却视功名如过眼云烟。他的辞呈报告先后共递交23次,终于在1991年7月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
两年多的时间内,23次正式递交辞呈,说明了什么?难道不能说明余秋雨先生退出行政职务的决心之大?难道不能说明他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专注于走文化探索、研究、发展之路的决心?难道不能说明一个人对自我了然于胸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积淀与形成?
几度婉拒省部级领导的职位征询、23次正式向文化部递交高校校长辞呈,原因是什么?动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在他的内心世界,他不想被功名利禄所牵引,不想被世间的盛名所累、所羁绊、所缠绕,他想清净,他只想做一名地地道道的文化人;一个对社会、对生活有着深入细致思考的文化人;一个属于中国学术范畴、为文化界贡献一份自我力量的文化人。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从来不缺阶级的划分、不缺等级的差别,不缺职位的诱惑、不缺荣誉的诱惑,但缺专注于某一人类社会领域,真真切切属于这一领域的人,并为之痴心不改、呕心沥血、栉风沐雨、万死不辞。毫无疑问,在文化学术界,余秋雨先生属于这一类人。拯救国人,不仅要救治身体,更要救治内心,用行动“弃医从文”,为社会进步呐喊的中国人的脊梁——鲁迅先生,属于这一类人。“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数十年痴迷于农田水稻研究的“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属于这一类人。
摒弃杂念,专注梦想,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源泉,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一种涌动在自我内心的响彻云霄、响彻寰宇的声音,不过,这种声音,只有遵从于自我内心的人,只有自己,才能感知、才能听到。
辞职后的余秋雨先生,孤身一人,行走在西北高原,开始了主题为“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的中国全部重要遗址文化查考之旅。
一路考查,一路思索,一路前行。考查沿途所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被称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余秋雨,由此成为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辞去行政职务后的余秋雨,专注于文化考察。1991年发表《风雨天一阁》,开启了对历代图书收藏的壮举;1993年1月,发表《一个王朝的背影》,首次肯定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特殊生命力,由此开启多年“清宫戏”的拍摄热潮。1993年7月,发表《流放者的土地》,首次揭露清朝统治集团迫害和流放知识分子的凶残,并介绍不屈的“流放文化”。1993年7月,发表《苏东坡突围》;1993年9月,发表《千年庭院》;1993年11月,发表《抱愧山西》,首次全面、系统地向世人介绍晋商文化;1994年3月,发表《天涯故事》;1994年7月,发表《十万进士》;1994年9月,发表《遥远的绝响》;1994年11月,发表《历史的暗角》……
一系列著作,一系列成果,余秋雨先生的辞职,不是博取别人眼光的,不是自视清高。他是在用行动,诠释了一个专注者的力量,丰富了一个专注者的形象,塑造了一个专注者自我前行路上的不朽丰碑。
余秋雨先生是在做一件事,是在用心、用情、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在做一件事。这件事与功名无关,却与历史文化有关,与遗址古迹有关,让我们从不同的时空观中,去感知历史文化的磅礴与瑰丽,去感知余秋雨先生的情操与情怀。
让一个甘愿舍弃功成名就与社会地位,而痴心于做一件内心想做的事情,是值得每一个人生追求者、事业奋斗者、创业开拓者所学习的,学一种精神,终身受用,概括起来就两个字:
专注!
拓展一点:
专注于内心,专注于情怀,专注于信念!强大,由此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