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内含一到十这十个数字。由远古中国人所创。
《易·系辞传·上》中所说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指的正是河图中的十个数字。说明《周易》是河图的旁生,河图是周易的参照。
中国自古称奇数为天数、阳数,偶数为地数、阴数。
(一)中国的远古计算器
“你帮我看看这幅图。”
“这是什么?”
“这是一个远古时代设计的图,叫河图。据说越古老的东西,小孩儿越容易看清真相,我给你画出来看看你到底能看清什么。”
“那好,我试试看。”
河图中的四个方向:天南地北,天西地东。“妈妈,我发现这个图表示的是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其中单数一、三、五、七、九都是白点,双数二、四、六、八、十全是黑点。黑点有三十个,白点有二十五个,一共有五十五个点。”
“还有什么?”
“中间的五点加下边的一点,正好是最下边的六点,加上面的二点正好是最上面的七点……”
“还有。”
“最外一圈是三十个点,里面一圈十个点,方框十个点,方框里五个点。方框……对了!是《神探狄仁杰》里狄春看见的那个水闸。你说这个图叫河图,河……水闸……这个图一定跟水闸有关系!”
“确实有点像水闸。不过你知道算盘上面那个珠子表示几吗?”
“表示五。”
“这个图中心也是个五,很像算盘上面的那颗珠子,比如在六下面连续填加五的数,个位上一直是一、六的循环,十位上却是从一、一、二、二按数字顺序一直排到进百进千进万永远无限……七上、八左、九右连续一直加五,推下去也一样,神奇不?”
“有点神奇。”
“对了,你再算一下一到十加起来的得数。”
“一加二等于三,三加三等于六……噢!不用算了,答案就是五十五,刚才我数黑点和白点的时候已经有答案了。”
“你刚才怎么数清黑点和白点的数量的?”
“很简单,九个白点加一个白点是十,七个白点加三个白点是十,加中间五个白点正好二十五;八个黑点加二个黑点是十,六个黑点加四个黑点是十,方框上十个黑点是十,正好三十;二十五个白点加三十个黑点正好五十五个。”
“说到五十五,我想起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外国有个数学家叫高斯,小时候老师让他从一加到一百,他很快就算出来了。你知道怎么算的吗?”
“不知道。”
“他用一百加一,九十九加二的方式得出五十个一百零一,然后只算了一下一百零一乘五十这一道题就搞定了,得数是五千零五十。如果用河图去算,就是先去掉一百五十,然后用九十九加一,九十八加二的方式得出四十九个一百,再用四千九百加回一百五十,得出五千零五十。要是从一加到一千,两个五后再各塞进一个零就可以了。”
“噢!那要是从一加到一万呢?”
“那就在两个五后再各塞一个零。”
“河图是谁发明的?”
“古代传说中没说出是谁。只知道得到它的人叫伏羲。”
“伏羲是什么时候的人?”
“山西曾出土过二百多万年前的人工用火,人工火是燧人氏发明出来的,据说燧人氏是伏羲的父亲。”
“哇!二百多万年以前……”
“如果伏羲发现的是一个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文物,发明它的人就更古老。如果伏羲是根据父辈钻木取火用的木片发明了河图,那么河图就是伏羲自己发明的计算器。”
“计算器?可它也没多大用处呀?就算没有它,你问我的题我也能用脑子算出来。”
“但在刚产生了数学的时代,算术就需要它。其实河图里面还藏有更深奥的算术,可惜我数学不好,很难发现还可以有什么。不过我认识方框外的数字:三一四二。”
“三一四二是什么意思?”
“3.142,就是圆周率。你长大会学到的。”
“圆周率是什么?”
“就是三点一四一五九二六……再后面的我都忘记了。”
“不是3.142吗?”
“3.142是河图上藏的得数,3.1415是后人算出来的。”
“我感觉我懵了。”
“学到的时候你就不懵了。洛书你肯定能够看懂。”
“洛书是什么?”
“洛书比河图出现的晚,也是单数白点,双数黑点。如果把点数变成现在的小写数字,再加九个格子,横竖斜加起来都得十五。你填过的九宫格就是洛书。”
“噢!我知道这个,我在学校还填过呢。”
“我觉得河图洛书就是数学益智游戏机。可惜的是,现在的小学数学课本没有把河图洛书介绍给小孩子。”
“为什么没放进去。”
“可能编数学课本的人不重视古人的智慧,认为那是落后的东西。还好,这些东西被算卦占卜的人传承下来了。遗憾的是,小学课本不光不收河图洛书,不介绍算筹,还把算盘也淘汰了。”
“算盘为什么要被淘汰?”
“自从有了计算机,算盘就被赶出课本了。不过算盘也淘汰过别的计算器,在算盘以前中国人一直用算筹计算。算筹是一堆小棒,一种比河图进步的计算工具,改天我教教你怎么用,可好玩了。它没有算盘进步,但比河图进步。我想起来了,旧版手机上的那个十字键特别像河图中间那五个点。”
“是真有点像。”
“没准伏羲得到的是个失灵的史前手机键盘呢。刚搜索了一下,汉代人用的圆周率是3.15和3.16,还没有河图里的精确,说明汉代人根本没有发现河图里藏的圆周率。”
“如果古人没有得到河图计算器,他们该怎么算题?”
“在没有河图之前,古人用别的计算器算题,比如一堆石子、果核,一张渔网格子、一串串绳结……”
“哦……”
下图:渔网格子。
古人结绳记账,账目多了,结绳的方法也就多了,于是结出一张网,于是发现用网可以捞鱼。
从结绳记事到结网捞鱼,不知其中要走过多少漫长的岁月。
也许走一万年都不算久。
(二)围棋的祖宗
通过用五子棋演示,发现了河图本身虽然只有十个基本数,但如果河图是石子算筹的中心,那么算题时主要用的就是黑白子而不是河图。河图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示范或者例题,亦或是一个数学模具,它的目的是向人们宣传或者告诉人们:阴数以黑子表示,阳数用白子表示。
它的摆放方法可能如下:
从十一摆放。十本阴数,个位进十化一成阳,以白子表示。十一,二白;十二,一白二黑(二黑斜放);十三,四白(左一,右三角);十四,一白四黑(黑子方形);十五,六白(左一,右五河图心形);十六,左一白右上一白下一白(竖二白为六);十七,左一白右上一白下二黑(下黑斜摆);十八,左一白右上一白下三白(三白三角形);十九,左一白,右上一白下四黑(四黑方形);二十,竖二黑;二十一,左竖二黑右一白;二十二,左竖二黑右斜二黑……二十九,左竖二黑右上一白下四方黑;三十,三白倒三角;三十一,左三白倒三角,右一白……四十九,左菱形四黑右上一白下四黑……五十,四白成方,中置一……五十九,左五白右上一白下四黑方;六十,斜二白……
“烦!不想摆了,干脆玩成方成龙罢!”
“我想玩抓石子和击石子的游戏。”
“听我的,你黑子我白子,这儿有个破渔网格子,横竖斜连摆五个的成龙,回收;四个方格围成城的成方,回收。”
“要不玩十八个小孩打老虎吧?”
“猜拳,顶杠锤!我赢了!哈哈,玩成方成龙。”
“好吧……”
“……”
成方成龙是最原始的黑白棋玩法,是五子棋的祖宗,是围棋的太祖。
围棋兴盛以后,出现了陶制或石制的扁圆黑白棋子;渔网格子则被石板木板刻画的方格代替,曰:围棋棋盘。
可惜,我们家乡挖出的史前黑白围棋子(尧的家传文物)被无知者施工时哄抢损毁,幸而尧晚年被遣返家乡隐居养老住的潜山中一个巨大石台上那个围棋棋盘遗址依然还在。
河图的黑白石子算筹,一兼二职,成为以娱乐为主的工具。当轻巧的棒棒算筹出现,黑白石子就彻底改行,成为棋坛骄子。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中国象棋,中国象棋传到海外后又生出国际象棋。国际象棋走法虽然做了些许改动,但依然满满是中国象棋的味道,比如马的走法,車的走法依然坚持着中国象棋的步伐。
娱乐,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生活乐趣……
其实黑白石子算筹并未因竹木算筹出现而彻底消失,依然被流传着,直到有人据此发明了算盘,它才被彻底遗忘,而算筹因为可以玩各种小游戏,且在没有算盘的情况下,还可以折草为筹,随地取材,因此并未被人遗忘,至今仍未失传。
远古时代的黑白算筹,猜测可能是骨类、石子或者各种天然生长的果核。因为这些东西不容易保存,考古工作者很难发现它们,发现了也容易忽略掉它们。
善学者善玩。学中有玩轻松,玩中有学养趣。
没有学,文化无法传承;没有玩,旧文化的载体就会彻底被断舍离,导致文化断层,令远古辉煌埋没。
中国的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千万年不曾断绝,就是因为中国人对旧的事物不能做到彻底绝决的断舍离。对物对人,中国人总是常怀不忍之心。这不忍之心,也许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仁”吧!
仁者善静,做事常留余地,懂得兼容。
断舍离,字面中深含杀伐之意,寓意狠厉,做起来也必不留余地。细思极恐之余,常想到中华文明的孪生姐妹玛雅文明失落至今,也不过才几百年之久。每每想起便痛心不已。如果不是殖民者以“断舍离”理念将他们大肆杀灭,断其文明,玛雅文明怎么会消失?
“断舍离”作为一个泊来新词,乍一看去很洋气,也很有道理。但译换成中国说法,就是“喜新厌旧”、“伐古存今”、“只顾眼前”、“没有未来”。于家,舍幼嫌老;于国,崇洋媚外;于伴侣,同床异梦;于朋友,背信弃义……这是极不符合中国的“仁”之教化的。
由此可知,创造“断舍离”一词者,必是狠厉之徒,绝非中国贤德之人。
做为一个中国人,也曾受此词蛊惑,陷于其中,但深受其害,早已疑之并醒悟。
中国自古懂得以仁为本,兼怀天下。
也正是中国的仁之理念,以不忍之心编织了一张丝丝相连的网,并创造了“承前启后”“以古鉴今”等与“断舍离”截然不同的词汇,才保住中华民族千万年的璀璨文明,保住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比如各地方言的存在,就是了不起的中华文化宝库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