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河图(8)

作者: 文心剑胆 | 来源:发表于2022-06-20 15:14 被阅读0次

    (三)河图时代

    科技进步使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行为能力退化,同时退化的还有视觉、听觉、嗅觉、体力……

    三、洛书阶段

    远古人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以精准读懂、古人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道理,现代人用一本书也无法讲明白,且越讲越乱,比如现代**书,比如我大言不惭地讲河图、洛书。好在我不会像许多现代**书一样毒害人的心灵,顶多用字数毒害一下少数人的视觉和胃……

    历史是一面镜子,其目的仅仅是教化人。它告诉人们怎样做人才会越来越像人,怎样做人才能避免越来越不像人。

    人,是一个无比高贵的称呼。只有干净的灵魂才配得上这个称呼。

    人是否是人,不必看外表。有时候,一条灵魂干净的狗、一只灵魂高贵的猫,比一个灵魂凶残的人更像一个人。

    而那些灵魂凶残的人,却连狗都不如。比如唐山那条“咬伤”女孩的疯狗,不过披了一张人皮罢了。

    远古二战后的遗迹

    黄帝巡四极,定中原。于极地修了几座天台以定天下。

    各部落也纷纷效仿,修筑各种天台以向天地祈福。根据拥有者的能力,天台有大有小,有土有石。

    所谓天台,是个综合性的大型建筑,其外形像倒扣的斗,有高大的阶梯。一可为哨(监督)台,用于嘹望敌情、对付野兽、躲避洪水;二可为天文台,用于观测四季节令,制定历法,以方便农耕;三可为方向台,堪称路标,也是一个昭示“此处有人群居住”的标志,当时仍然采取古老的异部落通婚,这个标志可以防止异部落走婚人迷路;四就是充当部落间的信息台,或求救、或开会,于台顶燃火通知即可。

    开始,天台出现于部落的中心,因为当时城池尚未产生,人们还以村落的形式分布于各地生活着。他们仍可以自由流动,这一点比较符合炎黄时期的社会面貌。发展到几千年后,天台变成四个,分别筑于城池四方。成为城池的标志,现代人称这样的高台为“古城”。我们这里有四个这样的大土台,可惜无人管理,破坏严重。这四个土台排列方式为西南、西北两个近些,南北两个远些还,正东一个为土门,正对西南、西北两个与南北两个中间。城池四台一门组成五角形,只可惜屹立数千年的东城门被现代人夷为平地荡然无存,只遗四个梯形布局的土堆。

    还说黄帝建造的天台,黄帝的天台显然是巨石筑的。现代人不理解万年前的人如何能拿动巨石,其实很简单,因为远古人有现代人想不到的智慧和现代所没有的条件。

    古人没有金属工具,怎样把石头开凿的那么整齐?古人没有现代化设备,怎样搬运几十吨重的石头?古人怎样发现了蚕丝?

    远古时代整齐的石料资源来源有二:一,像现代人开采的煤炭一样,是天然形成的,山体尚且能像刀切一样整齐,崩裂的天然石头自然不乏齐棱展眼的;二,当时已有金属工具,只是保留不下来。

    远古时代水比现代多,冬季自然冰也厚,拥有大熊的黄帝部落冰上搬运石料并不费力,加上远古原始森林树木高大粗壮,古人完全能利用它们做到他们想做的事。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古人除了发现桑蚕丝,还发现了许多别的东西,比如中药材。没有他们的发现与创造,现代人的生活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黄帝造的天台,目前只有造于冰川之上的那些部分因冰川融化而缓缓沉入海底并保存下来,别的天台筑石,凡人可触及的皆被后人反复挪用,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巨大丘陵。尤其是人口众多,屡被建设的地区,一块遗石也难再觅见。数十年前拆毁的花雕庙石,现在尚且风化为一块不规则乱石,何况万年前的筑石?当然,有可能有的地方地下尚有埋存,还有可能有的地方余石并没用完,成为当地人的未解之谜……

    东海海底发现的巨石阶梯建筑,也许就是黄帝造于一万多年前的古迹,只因一万年前左右长达几十、上百年的冰川融化而渐渐降低,没入海底才得到保护留存下来。若是特大灾难降临导致瞬间沉海,那么此建筑必定会瞬间瓦解分崩,绝对不可能齐齐整整出现于海底。

    说到冰川,感觉冰川大规模融化前的农耕,是不存在水灾的,一是气候原因,冰川稳定,土地湿润。二是人们当时已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在农耕选址方面比较理性,不会为了贪婪而像现代人一样,视风水为迷信,敢在泄洪道上耕种。

    黄帝时期没有大洪水的传说,说明当时冰川尚未大规模融化,他们所处年代就是冰川大规模融化前的一万二千多年前。因为史上两场特大洪水的发生时间一次为一万二千年前,一次为七、八千年前。

    依照洪水推理下来,就可以解释东海海底那个阶梯石建筑了。它建于一万二千年前,几百年后因山体下隆起的冰川融化而降低,七、八千年前第二次又发洪水,冰川逐渐消失殆尽,建筑也慢慢下沉到底。之所以认为它是黄帝建造,是因为建筑体上留有中国特色的象形刻字。

    但是,认为六千年前人类还茹毛饮血、才刚学会直立行走的人宁可认为那个建筑是外星人留下也不承认人类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文明程度。

    事实上,七千年前仰韶文化的诞生与大洪水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洪水,古人根本发现不了洪水带出的优质陶土,发现不了优质陶土,也就产生不了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发生在尧舜时期,也就是说,尧舜是七千年前的古人。

    城池文化在尧舜时期已经相当成熟,目前中国出土最早的城池产生于九千年前。

    古城池的发现,本身就有无限的考古价值,与古名人无关。所以考古界每一出土就硬与名人挂钩的做法是极不严谨且目光短浅的。这样会使考古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七、八千年前的考古,除了城池,还有村落。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告诉我们当时已拥有成熟的造船技术、建筑技术、制陶技术、农耕技术与纺织技术等高级文明,这些文明很显然就是黄帝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结果。而这个时期,也正是拥有仰韶文化的尧、舜、禹他们的统治时期。

    河姆渡,就是七千年前这场特大洪水的灾后现场遗址。

    虽然四千多年前也发生过一场洪水,但这场洪水论规模,与七千年前的洪水相比,并不足以在历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但四千年前的洪水与成汤这个人的诞生却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在炎黄二帝与尧舜禹之间,相隔着五千年,而在禹与商汤之间,相隔着三千年,在汤与汉之间又隔着二千年,

    可惜春秋以前的历史都很模糊,导致人类历史记载的年代与人类事实上创造的辉煌统统错位,于是成为未解之谜,并被现代人把本属于古人的成果奖强行颁布给外星人。

    (外星人:……)

    记得自己曾经因为吃鱼吃出一把鱼骨锯而发文质疑鲁班因草割手而发明锯的故事。

    我当时用那把鱼锯锯了一下木头,发现此锯非常锋利,认为远古人完全可以因为吃鱼发现这把骨锯而发明锯,不可能等到鲁班被草割手才发明锯。

    百度了一下锯,果然发现最早的石锯出现在丁村十万年前的遗址;二万八千年前的峙峪遗址也出现了石锯;别的地方也陆续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蚌锯、石锯;尤其是青铜锯,商代出土最多;而铁锯的使用记载也远在鲁班出生前几百年。遗憾的是没有见有鱼骨锯出土,大概是没有办法保存下来罢……

    如果锯和鲁班有关系,那也是鲁班改进了锯,使锯使用起来更趁手、更高效。就如某德国人发明了电锯一个道理。

    说锯,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判断事物的正确程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话河图(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dj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