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课堂
共引诗情到碧霄

共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 燕勇来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10:06 被阅读109次

学习内容

《乡愁》《沁园春·雪》《我是人间四月天》《我看》《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划分节奏,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赏析诗中精彩处和难点,感悟意象美。

3.结合背景,把握情感内涵及诗歌主旨。

4.仿写诗歌,加深对家乡、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主旨。

课时安排:3课时

自学提示

1.结合课下注释,勾画关键信息。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尝试标出停顿和重音。

达成目标:

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转激烈,“在里头”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背景链接:

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8年迁往香港,1950年去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课件展示) 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余光中曾经这样介绍这一首诗的写作背景:用20分钟的时间,我写下了《乡愁》,但是这一种愁绪在我的心中已经蕴蓄了20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乡愁》。

过渡:

《乡愁》恰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请同学们深情诵读诗歌,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品味这首诗歌的美点,在文中做批注。可以运用下列句式表达:

我从(小节/句子)感受到诗歌的——之美。

(1)诗歌的结构美。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③“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2)诗歌的意象美。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化虚为实,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托物寄情。

(3)衬托手法:“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

(4)用词之美。叠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节奏美,突出了意象的特点,又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了乡愁之浓。

拓展诵读席慕蓉的《乡愁》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歌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意象。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 、海峡等对应物上,席慕蓉的《乡愁》则寄托在(    ) ;两首《乡愁》的区别在于,余光中的《乡愁》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情怀。

仿照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以“乡愁”为话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写一首小诗。

小结:

阔别四十三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愿同学们读懂这份情深义重的乡愁,从而更爱家乡爱祖国!

朗读知识总结:

1、语音高低; 2、 语调轻重; 3、气息强弱; 4、 节奏快慢。

升调、降调、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着重、停连 ——

学习目标:

123同上

4.感悟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第二课时《沁园春·雪》

活动一:

老师范读,学生标记,注意重音、停顿和情感基调。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慢)

万-里-雪-飘。  (高昂)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低沉)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豪迈,高而慢)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高昂)

惜/秦皇/汉武,    (低沉)

略输/文采——;    (慢)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俱/往矣——,  (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高昂)

还看/今朝。 (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慢、拉长)

还看/今朝。 (一字一顿、高昂)

《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带着自己对背景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

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惟余”“顿失”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描述: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词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北方的中国,一望无垠,洁白的冰雪,像是厚厚的地毯,覆盖着千里大地,雪花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飘向万里江山。雄伟的长城,里里外外,也因这一场大雪,而只能看见银白色的一片。奔腾的黄河,也像是一下子停止了咆哮。远方的山脉,放眼望去,起起伏伏,像是一条欢快的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是在和天比高一样。感受:词人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词人雪中赏景的豪迈情怀。

该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引”也是个领字,“引”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

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惜”字总评。包含的感情: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是一种近乎嘲讽的评价。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词末的“风流人物”的内涵?

明确:“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在这首词中指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指人民群众,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也是词人的自况,是词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人,还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明确: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词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三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图片来自太和教研 图片来自太和教研 图片来自太和教研 图片来自太和教研 图片来自太和教研

小结: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我们今天学习了“沁园春”这一词牌,雪是该词的题目。最后齐诵,感悟豪情壮志。

欣赏诗歌的方法总结:

分析意象,明“虚”(思想感情)、“实”(景物形象)、知人论世。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奇特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是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也是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她还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因此,林徽因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写作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自主朗读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理解诗意

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人间四月天是春天中的盛季:阳光明媚,绿草如茵,清流澄澈,百花吐蕊,飞鸟啼鸣。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和梦幻尽在这奇妙的四月天呈现无遗。用“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明净、澄澈、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诗人描写了“四月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心中的“爱”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风,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白莲,燕子。这样写把无形的爱化作有形可感的美好的景物,使表达生动形象传神。通过视觉描写:“黄昏”“星”“云烟”“花”。通过听觉描写:“笑响”“四面风”“燕子呢喃”。通过触觉描写:“风的软”“暖”。多角度展开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之深,情之切”。能引导读者调动多感官去感受诗人心中的“爱”,给读者以感染。

小结主旨: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美文欣赏

《我爱这土地》《我看》

四人小组同读一首诗,标出重音、停顿、节奏,注明语气、语调和语速等;组内朗诵,评价、提升、展示。

朗读展示

例如:《我看》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理解诗意

“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第二节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第三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如何理解第四节“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作者在第五节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

《我爱这土地》朗读展示

问题引领

1.“假如”一词,既打开了艾青的想象之门,也打开了他的情感信念之门。假如艾青不用“假如”引出诗句,不借助嘶哑歌唱的鸟的意象,而是自己跳出来直抒胸臆,诗歌还会撼人心魄、催人泪下吗?

明确:

连鸟都会深情歌唱这片被蹂躏得千疮百孔的土地,并用生命为之献祭,更何况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同时鞭挞了当时社会散布的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更能体现爱故土之深,恨侵略者之切、反抗之决绝。

用“嘶哑的鸟——腐烂的鸟,并非只是时代情绪的集中喷发,也是诗人一生爱国奉献情怀的写照,超越了时代主题价值,有了永恒的意义——含泪的我”,作为战斗者要救亡图存、同仇敌忾、英勇搏斗。

2.这与那引领的四个意象,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四个意象尽管有痛苦、悲愤、激怒、温柔之别,但都是鸟意象的情感折射。暗示了“痛苦也罢,灾难也罢,总是暂时的现象,只要通过战斗,最终必定有个光明美好的结局”。

结束语: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让我们熟读成诵,共引诗情到碧霄。

共引诗情到碧霄

相关文章

  • 共引诗情到碧霄

    学习内容 《乡愁》《沁园春·雪》《我是人间四月天》《我看》《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划分节奏,诵读诗歌,感受...

  • 原创.七绝.清秋

    回归大雁排成队,一引诗情到碧霄。

  • 一日一书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草书欣赏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秋词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晴空一鹤排云上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

  • 2019-03-03

    暖阳一出春光好,便引诗情到碧霄

  •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时令已经到了深秋,在刘禹锡的笔下,秋天,还会给我们哪些启发呢?我们随主播张...

  • 便引诗情到碧霄

    火箭频升华夏盛,卫星入轨媲西超。讴歌祖国在强大,便引诗情到碧霄。

  • 春光融融,且引诗情到碧霄

    立春过后,差不多每天都按捺不住雀跃的小欣喜。前几天,才在三三两两交错的枯枝间惊现新嫩的绿芽,今日,就在路旁看到呈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引诗情到碧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en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