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有毒,解药就在这本书中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有毒,解药就在这本书中

作者: d4b92f7e6742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19:15 被阅读22次

    提起海明威这位影响美国历史的大文豪,大家可能想到那部享誉世界的小说《老人与海》,其实海明威这三个字还和一个魔咒息息相关,这个魔咒被美国公众称为“海明威魔咒”。海明威饮弹自尽后的几十年内,又有多位海明威家族成员先后去世,他们无一善终,不是死于酗酒、怪病,就是精神抑郁。从海明威的父辈开始,酗酒、狂躁、抑郁和自我毁灭充斥在整个家族头顶,被人们解读为“基因在作祟”。直到海明威的孙女玛丽尔·海明威(Mariel

    Hadley Hemingway)终结这个魔咒,人们才认识的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和原生家庭会对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延续几代影响整个家族,幸好我们还可以通过行动修补童年的负面影响,重新塑造自己的性格。

    最近在读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真好可以帮助那些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成年人修补童年经历留下的性格缺陷,帮助我们直面痛点,摆脱父母的阴影,重新获得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加州运营着全美最为著名的心理学诊所之一,苏珊推崇人本主义关怀,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心理学家,反而更像以为大姐姐引导咨询者找出问题,希望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我们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她的治疗观念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深有体现,书中一个个案例中,她以引路者的角色帮助那些受到家庭伤害的成年人找出内心的恐惧和性格缺陷,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做出改变。《原生家庭》这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44周,足以见者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

    《原生家庭》这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7种有毒的家庭中父母的行为,以及每种有毒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第二部分则从心理分析出发,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一、辨识有毒家庭

    戈登是位38岁的整容外科医生,他因为婚姻亮灯来找苏珊求助。在和戈登的聊天中,苏珊发现戈登小时候经常挨揍,每周都会被父亲用皮鞭抽打两三次,后背、双腿、胳膊、双手、屁股都是伤痕。戈登挨揍并不是因为什么大事,父亲可能无缘无故就抡起皮鞭。在这样充满身体虐待的环境里长大的戈登脾气暴躁,会突然地爆发和训斥其责,仿佛内心潜伏者一座火山。通过苏珊的引导下发现,原来戈登的坏脾气来自童年的记忆,父亲与他的相处模式导致戈登内心深处愤怒不已,当生活中压力过大时,他的愤怒就会喷发到妻子身上。

    在书中,苏珊把戈登父亲这样的父母称为“有毒的父母”,这些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会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到孩子的整个身心,而且孩子的痛苦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做父母的难免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正常的父母也可能做出伤害孩子的事,但正常的父母会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这也是“有毒的父母”欠缺的。就像上面戈登的例子里,父亲对他的毒打不仅在肉体上伤害他,还会让幼年的戈登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才惹怒了父亲,为此感到愧疚,甚至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一无是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很难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久而久之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除了上文提到身体虐待的情况,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还有其他几种情况,分别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和性虐待型父母,在这些家庭可能出现父母不作为、角色倒挂的情况,孩子过早地担负起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当他们成年后要么用情感的铠甲武装自己,不让任何人靠近,要么在人际关系、事业或家庭各个方面受损而不自知。

    二、用行动拥抱内心的小孩

    面对原生家庭在我们心中留下烙印,很多人选择酗酒、嗑药,完全的自暴自弃,其实如果我们能及早面对自己的性格问题,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我们也还有机会拥抱内心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孩,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

    苏珊在书中讲述了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通过专业的治疗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用行动与过往的自己告别,学习新的生活模式。

    1、发泄内心的悲痛和愤怒

    在家庭里受到的伤害深埋于咨询者的心底,多年过后或许他们自认为已经原谅父母的所作所为,他们坚信宽容的力量能够弥合内心的伤害。但是苏姗认为要想彻底根治自己的伤痛,必须先忘记自己的原谅,重新拾起内心的悲痛和愤怒,直面内心的伤害和父母的不作为,而不是单方面的弱化和抹杀。

    咨询者单方面的原谅,必然将父母的伤害归因于自己的问题,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根本无法根治我们受损的性格,更无法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而且单方面的原谅并不会促使父母做出积极地回应,如果他们继续否认事实、推诿责任,就像一遍遍地戳咨询者的伤口,只会让结痂的伤口再次受伤。

    2、梳理与父母的纠缠关系

    很多有毒的家庭里,中毒的孩子将父母的认可和期待作为生活的行动指南,永远把父母的需求放在首位,还有些孩子对父母大喊大叫,甚至和他们形同陌路。苏珊认为虽然这两种相处模式截然相反,本质上都是父母牢牢控制着子女的观念和行为。为了帮助咨询者辨识自己与父母的纠缠程度,苏珊给出了三张调查问卷,帮助咨询者梳理他们的观念、感受、行为。

    3、自我界定

    苏珊在书中写到所谓的自我界定,就是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提到自我界定,很多人过不了心理上的坎,他们觉得自我界定是放弃父母的需求,这样自私自利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自责。

    其实自我界定≠自私自利,它是把自己的需求置于父母需求之上,先考虑自己的感受,获得自我内心的认同感,然后再考虑父母的需求,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为了做到自我界定,苏珊提到了两种方法:“非理性辩护”和“表明立场”。

    非理性辩护,简单来说就是在交涉过程中尽量化解自己的过激情绪,沉着冷静的回应对方,防止矛盾激化。常见的非理性辩护如下:

    很抱歉让你伤心了

    让我想想

    噢,我明白了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这样理性的词语回复对方,不体现自己的态度,也不会因为你的愤怒、解释将主动权交到对方手中。

    表明立场,是明确告诉对方你的想法和信念,哪些事情可以商量,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底线,使对方在你立场范围内行事。

    “非理性辩护”和“表明立场”可以帮助你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不要因为别人的反应而冲动行事,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你,你都尽力保持自我。

    4、想明白事情由谁负责

    在有毒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很早就开始担负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甚至照顾不作为的父母一方,在他们长大后会一直认为自己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苏珊在书中一直强调:“你必须卸下为童年的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在认清家庭中父母的责任后,作者苏珊还列出了作为成年人应该在家庭关系中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才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努力实现的目标。

    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面对童年的事实。

    勇敢地承认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

    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面对并消除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无论他们是否健在。

    当自己的行为残忍、刻薄,伤害到别人时,改变自己的行为。

    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

    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力和自信。

    5、尝试与父母沟通

    当我们梳理清楚自己的情感和责任,就要面临对重要的环节——与父母沟通了。书中提到沟通分为两种:写信和面谈,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根据家庭情况自主选择。

    采取写信的方式,最好在信中写明几个要点:①、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②、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③、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④、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写完信后不要着急寄出,先搁置几天,等心情平复后再拿来读读和修改。

    如果采用面谈的方式,最好选择一个先对私密的地方,你可以尽情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在面谈之前多演练几遍,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以及自己的应对方法,不管父母的反应如何,都尽力将自己的情感表述完整。

    不管采用写信还是面谈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的结果有以下三种:

    A、父母表示理解,承认自己的错误,为他们的行为道歉。这是非常理想的解决方式,努力和父母共同建立一种不那么具有毒害性的关系。

    B、父母没有做出改变,又回到老样子,那么我们和他们保持联系,但不要抱有太多期望。

    C、无法与父母沟通,他们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放弃与父母的关系,实验性分离

    前面我们提到海明威的孙女玛丽尔·海明威打破了家族魔咒,自我努力治愈家族环境为她造成的伤害,正因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完整的爱,她更加注重打破家庭循环,为女儿提供关爱和XX的成长环境。这正是《原生家庭》这本书给我们的馈赠,当我们从原生家庭的遗毒中解脱时,也救了自己的子女。与孩子相处时,我们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自己的失控给孩子带来伤害。

    三、我是尾巴

    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这样解释原生家庭:“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原生家庭,不妨先改变自己,用行动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修补自己性格的缺陷,努力为下一代提供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有毒,解药就在这本书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ia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