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列了一张焦虑清单

作者: f8a108c44555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19:51 被阅读0次

    今日大雾,重度霾,我坐在这里列一张焦虑清单。

    自7月上班以来,脑袋昏昏沉沉,整天都处于担忧焦虑状态,却又说不清自己到底担心和焦虑的是什么。思考了一周,我决定把焦虑的东西列出来,并找出后面的根本原因。

    1. 报社倒闭,被迫失业;2. 工资起点低,增幅小;3. 做记者写不出稿子;4. 呆久了能力没有提升,无法跳槽;5. 无法从工作中找到意义和成就感;6. 买不起房,没有安定生活7. 未来的轨迹走向“嫁人带孩子”;8. 担心父母年老后的身体,无法照顾;9. 害怕和以前的朋友没有共同语言……

    这张清单只是我目前觉得担忧的东西,可能有些会消失,新的焦虑又会出现。我希望通过这张清单,试图找出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和心态。

    工作和个人成长是我最担心的部分,我觉得只有这部分解决好,自己的内心才会足够平静和强大来面对其他恐惧。今天只思考了这一部分,遂将此记录下来。

    01  纸媒也在转型

    纸媒走向衰落是一个大的趋势。在这个时代试图阻挡纸媒消亡的人,就像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企图组成先锋队去砸烂机器的人。但是,纸媒只是一个载体,新闻是不会消亡的。

    12月1日,《法制晚报》发布公告称,将于2019年1月1日起休刊。昨晚和一名同事聊起时,他唏嘘到道,在他的初高中时期,邮递员送报后,报亭老板就会大声吆喝“晚报,晚报,法制晚报”,行人都会围过去买一份报纸带回家。可是,《法制晚报》最终没能熬过寒冬,提前向读者说“再见”。 那么,原报刊的采编人员如何变动呢?答案是“整体向新媒体领域进军”。 

    我所在的报社其实从2012年起就开始了“痛苦”的转型。经过几年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扩张,新媒体业务正逐步获得盈利。尽管依旧面临着事业单位的条框限制、优秀技术人员的缺失和管理团队的偏老化等问题,也拼不过市场化的信息聚合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在做严肃新闻,也在努力地挽救自己。

    在我看来,目前出版的有些纸质报刊是在为一部分不会使用电子设备的中老年人服务,当这一代人离去之时,也就是报刊消亡之时。新闻业将是一个更加垄断的行业,强者越强,并且它们都会以互联网、AI音箱、社交媒体等为载体。至于他们未来的生存状态如何,就只能交给市场来检验了,或者祈祷政府的特殊保护政策。

    02  个人能力最重要

    对于行业里的个人而言,只有练好基础本领、快速学会新技术和跟上年轻人的脚步,才能在行业里永不失业。当然,也可以转行做其他事情。我在想,如果我工作的这份报纸哪天也面临停刊的命运,那么,依旧有意愿做媒体的采编人员是可以转移到新媒体业务的。

    回到自身,在校期间我没有接触过新闻专业的内容,没有学过采访、写稿、拍摄、剪辑等基础技能,这些都是我的短板。在未来的几年里,我有做记者的机会,如果上述技能我都不会,对我而言真是一个灾难。除此之外,我还需要提高外语能力,能够以外语写稿是一个必须要达到的目标。看看自己还停留在简单英文写作的水平,就知道自己不要再“凄凄惨惨戚戚”了,抓紧时间学习吧!

    培训的时候,老编辑告诉新人说,“你们要争取做专家型编辑,仔细钻研某一个领域”。回顾本科和研究生时期,我始终没有对学术上心,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当然也是没有学术成果。可谓是“读书不努力,工作徒伤悲”,以前欠的还是会还的!

    如果以后依旧是编辑岗位,我可以借助当前的平台独立或者合作进行学术研究。上周做了一件大“工程”,我把2000年以来报社老师发表的文章全部下载了,准备梳理一下大家的研究方向。我发现,一名学日语的老师持续对日本问题进行追踪,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学术类文章产出;一名做经营工作的老师,对报业广告收入、零售等方面颇有研究,在2012年前做很多研究(可能12年后报纸发行开始受阻,研究也就少了);一名学翻译的老师,已经独立完成了好几本译作。

    我后来又查询到一名记者转型做华为和腾讯政府关系业务后写的文章。通过他的经历发现,他其实非常感恩做记者的这一段经历,锻炼了他的采访调研能力、文字驾驭能力等。但后来由于经济压力(媒体工资太低),不得不离开做了十几年的领域,去做公共关系。平时和其他人聊天也发现,从媒体转行的很多人都去做了企业公关、自媒体等,大部分时间依然会和文字、写作打交道。

    再想想我去年秋招拿到的offer——汽车企业的战略规划、物流企业的冷链管理、地方选调生、能源企业的LNG海外采购、电信企业的销售经理,除了销售,其他四个都离不开文字和外语能力。可以说,我的专业背景和实习背景决定了我可以选择的工作领域。不管在哪个行业,文字能力和外语能力都需要不断进行打磨。

    03  成长要靠自己规划

    我羡慕其他工作繁忙的同学的一个原因是,我觉得他们工作多,外界压力大,可以促使他们成长更快。而我的工作非常清闲,相对来说比较机械重复,没有外部压力,我不知道如何提升。我现在的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知道是否有道理。

    个人的成长既有外部因素的推动,也有自我因素的作用,内我力量可能会更加强大。如果一名公司职员自身没有学习的欲望,任其老板如何鞭策、压榨、威胁,他也不会主动学习,每日的繁忙状态也只是一种应付罢了。

    记者和编辑的工作其实是一种知识的产出,在此之前需要大量的知识输入。平时大家看起来闲得不得了,也没人布置强制性任务,但真正到了写稿子、编稿子的时候,脑袋里有没有货一下子就暴露了。

    记得工作第一周的时候,我向一名编辑吐槽我拟写的标题每次都要被发稿人修改。他说:“这个很正常,有些老编辑也这样,我建议你多读一读古文,学习一下唐诗宋词的遣词造句。”后来,他又跟我讲:“我建议你每天练习英文,不要把外语忘了。”

    我想了一下,这个和我在学校里面没有太大的不同,还是在学习。可能区别就在于,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只能自我鞭策、自我规划、自我学习,而不要想着别人来监督自己。我现在的思维可能还停留在校园阶段,从小学到大学,身边都有老师和家长在监督,催促完成各种作业,拿到各种学位。步入工作岗位,突然这些由外界设定的目标全部消失了,自己顿时陷入了一种空无状态,迷失了方向。

    或许上述内容有些是在进行自我说服,如果能够说服自己的内心能够平静下来,我觉得倒也是一个收获。但是,接下来的行动才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向不同年龄的同事请教经验、和本科研究生老师沟通是否有学术项目可以加入、系统学习新闻实践技能、外语能力更进一步等。


    谢谢你看到我的文章。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或者经验分享,欢迎给我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列了一张焦虑清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ks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