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庸碌琐碎的日子里,也淬炼着美好。对这种美好的仰慕,想来本是茶道茁生的源由。 重度污染的雾霾天,足不出户,轻啜一口奇红小赤甘,在香柔、醇滑、清甜的茶汤滋味中追本溯源。
斗茶赛
11月,一年一度的海岸两岸茶博会,是武夷山最闹腾的月份。全国各地爱茶之人相聚于此,而展会期间的斗茶赛,更是武夷山的一大盛事。
对于自家的看家茶,武夷山人大概都有种“吾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豪感,除了走家串巷时必备,少不得要拿出来进行一番比试。你方唱罢我登场,斗得如火如荼。只见展会前坪一字排开的小方桌上摆着清一色的审评用具,透明食品袋里封着不同来历的茶,人们拎着一只品茗杯,走哪喝哪,不亦乐乎。
骏德与骏眉
抵达武夷山的第一处和返程的最后一处,都会来骏德坐坐。 在店面进门亮眼的灯箱处,有一段摘自《海峡茶道》的文字:
骏眉因外形毫极显,似人的眉毛,又因制作的第一人为梁骏德师傅,故取名骏眉。又根据茶叶的品质及采摘的标准不同,在前面加上金、银、铜来区分骏眉的等级……。
茶艺师一边泡不同品名的茶让我们品鉴,一边介绍着骏德与骏眉: 红茶之香在于历史的传承与精湛的制茶技艺,梁老于2015年6月21日研制出金骏眉,传承400年的古老正山小种手工制作工艺,将带有果香和花香的金骏眉被带出桐木关,带出武夷山而名扬万里。
骏德的骏眉与店内的茶艺师给人的感觉很舒服,质朴,不刻意销茶,不察言观色,一举一动只专注于泡茶,介绍茶的特性、工艺、口感,教你如何辨识金、银、铜级别。透过这种自然、平实的气场,隐身于茶道背后,是梁老及骏德茶业的文化调性与品牌态度。
陶冶于情,一碗茶汤见人情。
母树大红袍
与做湘西保靖黄金茶的龙姐一同踏上武夷山核心景区,开启一段寻茶之旅。
“碧水丹山,珍木灵芽”。梦笔生花的南朝政治家江淹把老天对武夷山这片土地的偏爱一语道破。
赶早登山,通往天心岩九龙窠正岩茶区是一条幽长的大峡谷,小溪沿着峡谷淙淙流淌,两侧是嶙峋突兀的峰岩,两边崖壁镌刻了各种咏茶的摩崖石刻,石径两侧栽满了各类品种的武夷岩茶,岩韵幽香扑鼻而来。 沿着路径行走,名扬天下的茶中之王“母树大红袍”就根植在峡谷的最深底部的悬崖峭壁上。
母树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具有图腾的意义,是武夷茶人心中的神灵,凝练与聚集着武夷岩茶文化。 大红袍母树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终年有水从岩顶流下,带着岩顶所积累的养分,形成恰到好处的灌溉。由于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和植株,使得大红袍母株极为珍贵。
夜赏张艺谋导演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时,也可以看到剧中对母树传说进行了精彩演绎。
相传明朝,一进京赶考的穷书生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天心永乐禅寺,面色苍白,气息奄奄。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侣扶危济困,救助了落魄书生。几碗茶汤灌下去,不一会儿书生就有了生气,没几日竟好了。这茶汤就来自于九龙窠岩壁上的茶叶。恢复活力的书生进京赶考竟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之际感念好心的僧人和救命的大红袍,专门经停武夷山九龙窠,将状元红袍披于母树之上。故事不胫而走,九龙窠上的茶树从此有了“大红袍”的姓名。这个关于大红袍得名由来的传说在武夷山可谓是家喻户晓。
品尝着入味十分、香气四溢的大红袍茶叶蛋,聆听导游诉说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以四两大红袍作为国礼,笑侃相赠 “半壁江山”的千古美谈。

三坑两涧
武夷山的茶,闻名遐迩。然而在武夷山当地,人们都以自家的茶产自“三坑两涧”为荣,以喝到“三坑两涧”为幸。
若是导游,当游览至母树大红袍景点后,就会提醒游客后方无景可观,只能原路返回了。疏不知,全武夷山山场品质最优质的岩茶,就是出自后方“三坑两涧”这片寸土寸金之地了,这也是每一位岩茶爱好者的必经之路,往群山深处中去解析一泡好茶背后的山场秘密。
茶园错落分布,奇形怪状,少有人烟却极富野趣,道路窄仄,每每住前,又有别样的天地别样的景致。在幽谷听山风,于溪涧看水流、淡淡的茶香夹杂在山花的清香中,独特的山场气息环绕四周,停下脚步,触摸茶叶,猜一猜哪株是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夭呢?
行走中,遇见的当地人是非常热情好客的,又会侃故事,哪个坑涧的茶最好,哪个山头的景最美,哪个泉眼的水最甜……武夷山人对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的细节如数家珍。
茶书中经常提到正岩茶圣地地名,理论知识怎么硬背也记不住的。在翻山越岭中,走过牛栏坑、倒水坑、慧苑坑、流香涧、悟源涧,眼前的“三坑两涧”顿时鲜活、生动起来。
于是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案头的山水,山水乃大地之书。 陌生的,不懂的,多走几遭,走透了,融入境地了,便也能略懂一二,自有如岩骨花香般的真味实韵所在,而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