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认真,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做完任务,所以拿到任务就去做,没有搞清楚别人的目的,想要什么样的成果,最后导致我不断的返工,多次重复工作,直到现在,重复了有三次,今天再次让我修改时,我感觉我的耐心已经被燃尽了,整个人很低落,看到任务的时候,愣了很长时间,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不愿意说话,甚至不想继续做了,可是没办法,我又必须做,因为现在这样是我导致的,我不做,又有谁能替我做?——现在想来我的思维一直是处于执行者层面。
在我郁闷的时候,听了一会老师的CEO课程,其中提到了PORT模型和GROW模型,对我就是当头一棒,今天就想说一些我对两个模型的理解。
PORT模型:
目的,目标,成果,任务
目的。目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为了XXXX”,比如说:“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为了把这个产品卖到200万”等等,你会发现,当目的明确的时候会呈现出巨大的能量,仿佛拥有了具体的方向,一切行为都要朝向并围绕那个方向前行。
目标。目标是什么?就是眼睛里可以看到的标准。比如说当我想从业务员成为业务经理,需要提升能力、完成绩效、产出论文,那么“从业务员到经理”就是目的,而后面三者就是目标。
结果。结果是把目标具体呈现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提升能力”这个目标,成果是完成40个业务流程的独立操作,形成记录文档;“完成绩效”的成果是产生15个产品样稿;“产出论文”的成果是一篇发布了的论文。当结果明确的时候,就仿佛有了轴心,所有的任务都会围着它转。
(把目标分解成成果,通过成果的支撑达成目标)(任务是通过哪些任务把成果达成)
任务。很多人设定了任务的原因是:我有很多时间,我要把它塞满;我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就让它们来当任务,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所有任务都是为了获得成果的,不知道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就定个任务,是在浪费生命!
目的:当别人布置一个任务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下,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做这件事?明白了意义以后就要考虑目标:这个目的可以用哪几个目标来实现?把目的进一步具象化,并通过质量、进度、范围、成本四个维度来达成。当然,提到目标,别忘记SMART原则(可以有多个目标,但是目的只能有一个)。继续往下思考:做成怎么样的成果就可以表示我实现了这些个目标?最后考虑如何去实现这些成果,也就是列出所有可能实现成果的任务。搞清楚任务是为了达成成果而做的,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达成什么成果,再去考虑任务,根据要达成的结果来制定任务计划。
PORT模型更着重与针对一个任务,回溯其目的,反过来审视这个任务是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的最佳手段,并且重新思考清楚成果。
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还有么?
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还有么?
做这件事要取得什么成果?还有么?
为了获得这些成果,要做哪些任务?还有么?
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就不断往前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我的这个任务是用markdown整理十篇文章,那应该想一下目的是补充填补网站资料(目的),做成(标准是什么),成果是什么格式的,单纯的文档还是图片与文字分开,使用为知笔记整理还是markdown整理,,或者还有其他的整理方式(成果),最后在考虑任务,我用多长时间去做完。所以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再开始做,那么就不会那么多次的返工。
GROW模型:
目标——你去哪,现状 ——你在哪,方案——你怎么去,行动——具体做
关于GROW:我的理解它是一个用来把目标落地的套路。当你有一个目标的时候,说明你离你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不然你也不会设定目标,直接安于现状就可以了),这个差距就是需要我们去弥补缩小的地方。在PORT模型中已经列举了所有可能的任务,再次细化分解,需要为这些任务制定可行性方案,根据方案去执行我们的下一步行动。所有的下一步行动都是对方案的反馈,期间可能需要不断调整,所以GROW模型表示它是一个循环的套路。
将两个模型通过目标串在一起,设定一个手段,如果你知道他的目的,那么这个手段就特别好,如果你不知道目的,那么这个就只是手段。
最后放上我最敬佩的药神大神关于管理者思维的诗:
port模型很重要,
使用起来有奇效。
先问目的再目标,
有了成果不内耗。
最后分析成任务,
一步一步见成效!
行动:列一个自检清单,遇到一件事或任务,就使用这个模型进行思考,检查自己是否使用了这个模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