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作者: Fiveseven57 | 来源:发表于2020-08-12 19:47 被阅读0次

    像是干涸了很久的土地,在电影院复工以后,我几乎是报复性消费一样的“住”在了里面,无论是重映还是新上映的影片,我大致都看了个遍。本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它太沉重,可奈何它却太有力量,午夜梦回,历历在目。

    119分钟的长镜头,一镜到底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是浸入式的感受到枪林弹雨,是随着斯科菲尔德的一同奔跑。

    上次走进电影院看战争片还是《敦刻尔克》,二战时期的大撤退,40万英法联军的背水一战,水陆空三军联合的生命狂奔。鲜少看一战题材的故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一战或许离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过于遥远,以至于我们有时会淡忘那时的残酷,而《1917》就这么血淋淋的掀开了这段故事的封皮。

    从某方面来说,《1917》的叙事是薄弱的。故事的主线简单至极,德军从战场撤退到兴登堡防线,那里设置了地雷和狙击手作为陷阱。英国军队在与德军长期的僵局后,寻找机会消灭对手,计划进攻兴登堡防线,在最后关头才发觉这是德军的陷阱。于是两位年轻的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背负了前线1600位战士的生命,穿越敌境传达停止进攻的号令。

    仅是这样简单的故事。虽然在设定上,情感是饱满的。布雷克坚定走下去的信念是他的哥哥就在前线,危在旦夕。而斯科菲尔德从起初的阻拦、抱怨,到布雷克死亡后背负起了责任,独自负重前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感被刻画的细致入微,人性最深层的家国情怀也被挖掘的淋漓尽致,可单一的故事线,甚至不完整的斯科菲尔德的人物小传,还是显示出了一丝在叙事结构上的不足。

    但这并不妨碍它通过一个个小的人物,来表现战争给人性带来的改变。

    成功的人都是独行者

    我已记不清将军在为二人下达战令时详细的语术,可大致意思是如此。1600条生命压在两位年轻士兵的肩头,时间是明天的黎明,穿越敌军战术撤退留下的层层埋伏,穿越孤独绝望的无人区,没有更厉害的官兵作陪,一切都听天由命。这似乎看起来有些任性,无情,可绝对的现实只能让他们拘泥于此。

    更多的人会成为更大的目标,前线一千六百条生命孤单重要,可倘若失败了失去的就不仅是1600了。于是用最少的人数,用血浓于水最至亲的信念,去创造一个孤胆英雄,即便号令没有传达到,至少后方努力去尝试过了,而代价,也仅仅只是两位准下士罢了。

    我们的教育理念常常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并且我们的抗战中不乏明明不占优势,却凭借人数的压制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尽管伤亡惨重,可“人海战术”总是我们的首选。小米步枪时代的战役,我们的国家用血肉铸造起了堡垒,团体的价值永远大于个人的存在直到今天还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电视上的娱乐节目都在选“男团女团”,甚至30+的独立成名艺人都深陷其中。

    所以,个人英雄主义真的不对吗?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往往决定思想上的沟壑。吹哨人的惨淡收场和逆行者们的光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好莱坞,拯救世界的往往是单打独斗的那个人;《星际穿越》中,墨菲在爸爸的帮助下破解出了公式,拯救了地球上的人类,可却没有人相信他的爸爸真的在另一个维度以“幽灵”的身份帮助她,大家都认为她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英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是那群独来独往,不合群的人。一个人的时间更有利于思考,也更助于看清自己。湮没在集体中,很快我们会融入,可很快,我们也会趋于平凡。我们会为了合群改变自己,于是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特性,泯于众人。

    不要善良的对待濒死的敌人

    布雷克的死比我想象中发生的更快,源于他的“妇人之仁”。《农夫和蛇》的故事我们听过太多遍,坠机的德国空军就是那条蛇,而布雷克就是那位还残存人性,善良的农夫。可结果呢,不言而喻。即使濒死,可他依然是你的敌人。对对手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伤害这样的观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那是残酷到早已丧失人性的战场。唯一还残存着本性善根的布雷克,命丧于此。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善良,要乐于助人,可从没有人告诉我们,要不要帮助坏人。太多的影视艺术作品,善良最终战胜邪恶,坏人最后都被感化,步入正途,可现实呢。你的那些小恩小惠在他们看来只是一场啼笑皆非的笑话,你像是一只哗众取宠的猴子,企图用圣母的光环去照亮那些阴暗角落的蛆虫。幻想中,他们脱下黑暗的外衣,痛哭流涕发誓好好做人,可实际上,却是变本加厉,屡教不改。

    人性本善或本恶其实早已没有太多的讨论意义,在当下,后天的养成成为了决定一个人品格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便可能在某些时刻,他的善种会冒出,有那么一丝丝的良心发现,在大环境和身边氛围的作用下,那种想法也只会是昙花一现。所以教化坏人,多么可笑滑稽的一件事情,可现在,我们却依然在倡导。

    试举一个例子,当衣冠禽兽的老师第一次脱下那个男孩的裤子时,男孩义正言辞的告诉他不可以,不能这样,他就会幡然醒悟,就此收手吗?前几日微博热搜上那位被性侵的男孩的一番话深深地撼动了我。恶魔就是恶魔,即便你用最正义善良之心去温暖感化,他始终无法脱下那层暗黑的皮囊。

    对坏人的善良就是在包庇,挺直腰板,不惹事生非,做好善良的你自己;但遇事也不要继续温吞,拿出你最重的拳头重击它,拿出你内心最恶劣的一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要一味的善良。布雷克或许不愿意看到任何一条生命消亡,所以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变成了他。

    有些人,就是想打仗

    战争对于士兵的意义,或许是活下去和勋功章。

    布雷克多次追问斯科菲尔德的勋功章去向何处,从找不见了到和法国士兵换了酒喝,布雷克都无法理解。在他看来,勋功章是要带回家装裱起来,是一辈子的荣誉。可对于斯科菲尔德来说,这些都是无足挂齿的身外之物。电影本身人物背景故事的缺乏,让我们无法得知斯科菲尔德之前的遭遇,但影片最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他的牵挂。

    所以没有人真正喜欢战争,可战争当前,改变不了现实环境。于是荣誉成为了对于一个战场上男人的嘉奖。当长官对斯科菲尔德说出“确保你传达号令时还有别人在场,有人就是喜欢打仗”这句话时,心底泛出一阵悲哀。德军的战略性撤退让麦肯锡上校几乎确信胜利就在眼前,眼看着就要功成名就,牺牲一些保家卫国的热血生命又如何呢?

    为了成功,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样的人,我们身边也有太多太多了吧。处于领导阶层的他们偏执于自己的想法,即使那些所谓的idea老土又错误,可盲目的自信驱使着她自以为是,还要所有人都要无条件地服从,不能有异议。事情成功,功劳在她,事情失败,是下面的人做事不利。战场上伤亡惨重上校还要背负责任和罪名,甚至亲自披甲上阵,可职场上这就是领导甩锅的事。

    无能的人才会空谈发号施令,真正有才的人早在一切开始之前都画好了蓝图,分工详细。人与动物的区别很多,可人和畜牲之间就一线之隔。连责任都不能背负,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能负责,何谈为人,牲口无疑。

    《1917》作为一部战争片来说,比起传统战争片侧重的人文情感,它更注重的是写实的描写。第三视角的长镜头,让所有观众跟着主人公度过了那漫长的十几个小时;全程浸入式的观影体验,极大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和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与声音配合的相得益彰也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很少有影片能让我看完后疲惫至极,仿佛亲身参与了一般。

    每每这时,都不禁感谢这一世的我生在了和平年代,与那些生灵涂炭相隔甚远。可实际上,现如今的当下,许多地区依旧战火纷飞,不得安生。大概人类历史一天存在,战争就一刻不会休止。我们很渺小,无法扭转形势,改变格局;能做的,大概只有祈祷,愿我们活着的当下,远离战争,和平度日;愿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健康平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nj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