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5:知不知,行不行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浑厚淳朴的有德者,就像刚生下来的婴儿。毒虫遇见不会刺他,猛兽碰到不会伤害他,猛禽看见不会搏击他。他的筋骨脆弱柔软但握着的拳头却很牢固。他虽然不懂阴阳交合但他的相应器官却常常勃然立起,是因为精气充足使然。他终日号哭嗓子却不嘶哑,这是他元气醇和的缘故。守自然之道,懂得宽和叫作“常”,懂得常叫作“明”。纵欲贪生会引起灾祸。以意使气叫作逞强。事物过于壮盛必然走向衰老,这就叫逆道而行,不合于道必然加速消亡。
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真正的“知”恰是清楚自己有所不知,清楚自己知与不知的边界。知道、承认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虚妄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多半脑子有问题。
同样的道理,从行的角度讲,有所行,有所不行,才是真正高明的实践者。
因为生命本身是有限的,所以,人的一生,真正能做成的事情极其有限。阎锡山说:“做事是人生的结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结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结果小,为做人即应当做事。”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对有限的人生,一方面人要尽可能做到聚精会神,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做事上,用在做有意义的事上。另一方面,当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时,人要学会取舍,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恰是为了有所为。
“知不知”可以让人更为智慧,“行不行”——有所不为又有哪些益处呢?
一、无意之益
《道德经》拿赤子来形容这种无意之益。刚出生的婴儿,因为对这个世界没有主观之意。所以,所行无不恰当。所谓的“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首先是毒虫、猛兽、攫鸟感知不到赤子对之可能形成的潜在危害。
据说有一种喜鹊,当它意识到人对燕子之类的体型略小的鸟类构成威胁时,会表现出愤怒来。一方面用密集的喳喳叫声来预警和发泄不满,另一方面会扇动翅膀在有威胁性的人面前做“挑衅”性疾飞,甚至有人被“愤怒”的喜鹊“扇”过耳光。
无独有偶,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现象。当我们手中没有趁手的工具时,屋子里的苍蝇常常是肆无忌惮的。当我们握着一把合用的苍蝇拍时,那苍蝇一准儿会有所收敛。
也就是说,许多生物不仅能够感受人类的行为,甚至能够感受人类的意识。
一个人一旦修养自己的德性到全然无有主观意识的程度时,其中的益处是不言自明的。
二、无为之势
婴儿的第二个特点是身体柔弱但小拳头却攥得很紧,不懂得阴阳交合却善于汇聚精气。其实,正是因为身体柔弱,拳头才攥得务必牢靠。正是因为不懂得阴阳交合,才善于汇聚精气。其中的法门便是“无为之势”,正因为婴儿不具有所作为的意识,才不断积蓄自己的势能。像在人的头顶挂起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一般,形成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
无意一旦转化为有意,无为一旦转变为有为,便开始步入到“物壮则老”的逆道而行阶段。逆道而行,哪里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