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大量的信息迎面扑来,眼睛明显不够用,脑袋明显够迟钝。
说实话,我差点被这些信息淹死,如果不是因为我从手机上,把这些信息的信息源,果断的切断的话。
就算是没有被淹死,脑子也快要爆炸了,因为:就算是有点权威的移动媒体,似乎也没必要为信息的真实,去承担信息究竟是否真实的验证任务,因为,这之间涉及到利益的分割,从而导致我们无法获取这个世界上某个我们期望的信息的,真实的面貌。
所以,如果存在利益关系,信息的真实性,是值得注意的,否则,一不留神就陷入虚假信息的欺诈之中。
那么,第一句话就是,面临扑面而来的信息时,辨别信息源与信息发送者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系,是确定知道的是否是真实的第一个办法。
刚刚进入人力资源这个职业的时候,为了尽快学习人力资源专业知识,费了很大劲买书和看书,但随着专业书籍看的越多,自己就越觉得迷惑,后来经人推荐翻看一些原著,自我明显感觉这是两种不同的味道,原著才是原汁原味,而那些“二手书”多是对原著某一些方面的理解,或者是表面性质的理解,不但无助于自己的提高,反而容易让自己陷入简单思考的模式,无助于自身提高的速度和质量。
所以,任何学科都会存在理论或实践的起源,而要更好、更快的学习这个学科,应该从这个学科的理论或实践的起源开始学习,这个是确定知道的是否是真实的第二个办法。
爱迪生是我们这一点小时候心目中的偶像,相信每一个80后心中那个要做科学家的梦想,都与书本上讲到的爱迪生的故事,是分不开的。但是,现代人已经没有必要为了发明个电灯泡去失败2358次,今天,多数在高科技领域的创业或创新者,年轻者较多,你说你用2358次失败的实现去做创新,恐怕创新成果还没有出来,就已经过时了,那么,没有通过试验验证而去更快更好的去创新,究竟有没有一条路子可走呢?当然有,那就是尊重逻辑思维的能量,恪守逻辑思维的科学规律,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真实的世界。
所以,科学的进行逻辑思维,严谨的对待逻辑思维的每个环节,认真的辨别逻辑思维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的真或假,这个是确定指导的是否是真实的第三个方法,也是一个系统的方法。
除了以上三个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有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求真”,以及为达到这个理念,而建立起来的信念,“坚持索真”,这件事情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拥有了它,我们不再人云亦云,不再盲目崇拜,不再简单思考,但愿这一切来得更快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