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当下人们共同的追求,那应该是幸福无疑,要论共同的兴趣爱好,如果真的有的话,那就非旅行莫属了。旅行一词从诞生之日起,仿佛天然带着洒脱自然、纵情山水的标签。如果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有人为了旅行节衣缩食而骑行环游世界,有人为了旅行栉风沐雨而深入大漠深处,旅行就是散发着这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不管贫穷或富有,随时都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烟雨使人流连忘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风光带人品味寂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自然风光让人领略造物魅力,大自然是如此的神秘、多彩、瑰丽,让人忍不住探索其中的究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世界有多大,这是一个问题,就目前已知来看,很大很大,大到有生之年谁也无法窥其全貌。即使是管中窥豹,我们也无法阻挡心中那追寻世界的梦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多的梦想也不如一次实实在在的出发,于是说走就走。
其实在我看来,旅行更大的意义还是对于心灵的历练,那些诗和远方。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在路上》大概是这种精神的完整表述:因为心灵的某种莫名躁动,不知道为什么出发,但却总是在路上。旅游不只是游赏美景,更是在自己内心之中徜徉,去追寻内心深处的那份激荡。前几天刚看到一篇微博,一个小伙辞职穷游全国,骑坏了6辆单车,视频中的小伙黑瘦,但依旧开朗,对于完成一半的旅程仍然不满足,要继续进行下面的旅行。或许是某种不知名的神秘力量指引着他坚持着最初的梦想。
内心深处的激荡是那么的神秘莫测,就像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笔下的画家一样,物质生活也就相当于六毛钱,甚至还不如,向着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追求奋进,不管不顾。很多人都跟我说想去西藏旅行,却又说不上为什么,只是心中总有那么一个念想。我想,他们执着的不是西藏的景象,而是存在于想象中的心灵净化,类似于《一个人的朝圣》的执着追寻。因为西藏在大众印象中具有这样的特色,于是想去西藏自然成了心中的念想。
旅行归来的人或多或少总有一些确实存在的转变,但又模模糊糊的看不明白。儒家思想说,道法自然,或许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乃至水乳交融中,内心深处的某种存在悄悄破土成长,在成长的激荡中指引着人们一次次探索追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