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gela自在
周末的中午,偷个懒,去外面吃点午饭,大儿子吃完后,在饭店的冰箱外看到一只大螳螂,一开始的反应是吓一跳,接着是一群孩子围观这只螳螂。
没吃完饭的小儿子,着急地端着饭碗出去看,加入围观的队伍中。
孩子们蹲在地上,看着活蹦乱跳的螳螂,一个个小小的身影,很可爱。
当拿出手机去拍下这美好的一幕时,内心有一种想象,是孩子们会很用心地观察螳螂,度过一个美好的午后。
片刻之后,又来了两个孩子,想加入一起看,很快,刚才和谐的一幕,被打破了。
大儿子和刚来的另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子,开始用手里的一次性筷子争夺螳螂,两个人互不相让。
最后,意料不到的是,那个男孩,突然,用筷子把螳螂在地上碾压一顿。瞬时,螳螂奄奄一息。
然后,他“狠狠”地说道:“不让我看,你们也都不要看了。”
就这样,观察螳螂的活动,演变成了孩子们的口水战和险些升级的打斗战。
最终,谁也没有真正能静静地完整地体验观察螳螂的过程,完全脱离做这件事的初衷。
现实跟想象有所差距,是正常的。我想象的孩子观察的情景,是和谐的,专注的,互相有交流的。不排除,想象地过于美好。
也许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观点不同,产生碰撞,摩擦,那也可能是由对观察螳螂的本身衍生出来的。
而事实是,孩子的发心都是想去观察螳螂,实际的行动却是争论掌控螳螂的归属权,绕了一大圈,因为沟通不到位,就把螳螂毁掉了,来个“鱼死网破”。
争论中迷漫着一种“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意味。
坦白而言,在孩子身上看到这样,心里点惆怅。
本来,儿童,与生俱来,逻辑最干净的。内心产生一个想法,想干什么,就会直接去做。越小的孩子,身上越少有纠结于事情本身之外的琐碎小事。
在沟通能力上,小的孩子或许能力有限,所以着急了会通过喊叫,摔东西,发脾气的方式,释放情绪。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语言,心理,情绪各方面也都日趋成熟。沟通的方式可以呈现出多样化,而如果没有好好去完整地发展过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在遇到事情时,就容易退行到最初的样子。
那就是,谁也不愿从自恋的高峰下来,谁都要自己说了算,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说了算,暴怒,通过毁灭,来结束沟通。
却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是要干什么的。
在日常的生活里,大人的嘴边总挂着各种各样的大道理,在孩子面前肆意上演各种教育戏码,为的是,不要专注,干净,利落地解决问题。
全程在一旁目击的自己,也深深地反省。
螳螂呢?说好的观察呢?最后,只剩下一场虚无的自恋幻想,回到现实中,谁也不是真正的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