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4日,有幸参加了黄麓师范八三届普师(一)班同学毕业三十周年聚会。阔别了三十多年的老同学以及班主任李老师再次重逢,自然是格外的亲切,双手紧握,手心攥到出汗;相拥如情侣,难舍难分;互叫绰号,趣话当年……大家共忆往事,畅叙友情。三十多年后,我们再次踏进黄师校园,重走校园路,重温当年的求学路,一幕幕当年的场景仿佛就浮现在我眼前……
黄师的西边不远处有座同著名黄山同名的小黄山,包括很多小山丘,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小山丘之间还环抱着一个水库,环境优雅宁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每当周末,同学们就三五成群,结伴去山上的小树林里面读书。爱好文学的同学,便吟诵起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吸吮着书中的知识养分。特别是在夏日天气炎热,在山上看完书,还到水库里畅游一番,青山绿水,碧波荡漾,个中滋味十分惬意。
八十年代初,黄师给我们的生活待遇还是可以的,每人每月补助15.8元生活费,供应34斤粮食,还有班费开支补贴。在当时的消费水平下这样的待遇对于农民子女是比较优厚了。食堂的伙食也不错,每天都能吃到香喷喷的白面馒头,还有肥嫩可口的红烧肉,价格低廉。就餐时,食堂师傅对学生也挺热情的,每每遇到一些校际重要活动用餐时总是尽量提供方便的。
那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能够看到一场露天电影算是相当的奢侈了。周末晚上去食堂打饭的路上看到露天电影的大幕挂起,就感觉无比的兴奋,又可以品尝一顿电影大餐了。
黄麓师范,是著各爱国将领张治中在家乡洪家疃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地处偏远乡村,交通不便。到黄师求学是我人生第一次出远门,远离父母,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除了漫长的汽车或轮船交通外,还要走上几十里乡间小路,大清早天还没亮就出门,到夜晚天黑才能到校。由于交通不方便,每年只能等到寒暑假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放暑假时候,大夏天里,天气十分炎热,太阳火辣辣的,约上几位同学,带上冬、春季用的床上用品,如被单、床单等,到附近的小山丘之间的水库里,一面游泳、一面洗衣被,还可以消暑,可谓一举多得。衣被洗好,游泳结束,踏着落日的余晖,就像打了大胜仗的凯旋勇士一样,返回校园。由于大的衣被都已洗好,这样回家以及假期后的返校就可以轻装上路。
黄师离合肥并不远,但想去合肥必须去桐杨火车站坐车。那时桐杨至合肥的火车票只要三毛钱。从学校出发要走二十多华里石子小公路才能到火车站,有时逢五·一劳动节或十·一国庆节就与同学结伴去当时认为是大城市的合肥去购购书看看电影逛逛大商场,有时囊中羞涩,也只能逛逛看看而已,不过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黄师距巢湖也比较近,每遇过节放假邀约几个同学去中庙、去姥山玩,登上姥山上的古塔远眺大巢湖感到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的景观令人心旷神怡。在姥山上看风景,了解民俗一玩就是一天也很惬意。
黄师也地处偏僻一隅,但周边也有水景大巢湖,还有北边陆景大合肥市,只是当时经济条件有限,路况不太好,车辆也不多,出校到外面去不太方便。
黄师的三年时光,短暂而快乐。当时的校园及周边附近都没有商店,平时想充实一下自己会买一些参考书、笔记簿等学习用品,同学们只能利用休息日,结伴抄小路步行到十里开外的黄麓镇上去。当时黄麓镇也只是个小镇,并不繁华。当时的学习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痛并快乐着,同学之间清纯无比,友谊无价。
黄师三年学习与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了我们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我们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自信心。三年学习生活,带着老师的教诲,带着同学的友谊,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向社会。黄师三年的美好快乐时光永还铭记在我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