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
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或送礼物)时,孔子会向受托者拜两次以送行。
通常我们都是拜一次,说声一路平安。而再拜就是当人走了一段路程时,我们再拜一次,代表着情分和感情,还有祝福。
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日:“丘未达,不敢尝。”
译:
季康子赠药给孔子,孔子拜谢后接受了,但同时也说:“我对这种药的药性还不了解,不敢尝试服用。”
丘未达不敢尝:药岂是混吃的?
季康子听说孔子生病,特意送药给他。孔子十分看重礼节,通常上级赐予食物,他应该立刻尝一下以示尊重。但是这回送的是药品,怎敢随便尝试呢?而孔子的做法既不失礼,又保全了自身,真是“有礼有节”。
17,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
译: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立刻问:“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了。
伤人乎?不问马:这才是真正的仁者爱人。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马匹是非常珍贵的财产,家有多少马也可以成为衡量身份的标准。在《论语·公冶长》的课程中我们学过:“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陈文子可以抛弃“马十乘”这样的巨额财产来表示对崔子暴政的抗拒,因此孔子赞赏他品行高洁。面对马厩着火、财产受损的状况,孔子先问的是家里的人受伤了没有,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仁者爱人”。我们也因此可以得知,儒家学说是以人为本的。
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
国君赐了食物,孔子一定会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了生肉,他一定会煮熟了,先祭祀给祖先。国君赐了活物,他一定会先养起来。陪侍国君吃饭,当国君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他先取国君面前的饭菜为他先尝。
侍食于君:一举一动都是“忠”。
《论语·八佾》中有一句孔子的感叹:“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为什么孔子按照周礼来侍奉国君,别人却讥讽他是谄媚呢?从本节课的内容当中我们大概能明白:因为孔子在侍奉国君时,一举一动都严格要求自己符合周礼。而从周围人的反应来看,他们已经很难做到这些礼数了,所以才有“礼崩乐坏”的说法。孔子事君尽礼,不是谄媚,而是忠诚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