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老师,不敢说桃李遍天下,也教出了些成才的学生。工作之外,他会做木工活,早年家里的家具都是他自己做的;会吹笛子,一直到我上初中,写字台的抽屉里一直放着一把竹笛;毛笔字不算好,但也能写春联贴在大门上;会修自行车、老式挂钟,会理发;至于传统男士一般不染指的做饭方面,所有的面食也都不成问题。
说这些并不是想说他有多牛,而是他们那一代人都很牛。据我所知,他的同龄人很多都是这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家里的事情很多自己都能做。
当年我在国企上班的时候,一些50后、60后的大姐把布料带到单位很常见。中午休息的时候,铺在桌子上画线裁剪,大人孩子的衣服都有,裁好后拿回家,自己家有缝纫机,有的甚至有锁边机,几天的时间,衣服就做好了。织毛衣那更是很常见,女职工几乎人手一件,边织边聊天,现在想起来还很温馨。
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消失了。家务劳动社会化,很多活花钱就能办到,谁还费那功夫自己干呢?特别是更年轻的新生代,甚至基本的生活要素,都已经非常社会化了。衣服送到干洗店,吃饭叫外卖,看孩子有保姆,做家务有钟点工。
也许,我们会安慰自己:很多活会了也没什么用处,也算不上生存技能。生活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做这些,我们可以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挣更多的钱——但往往真相是,如果能有省事的办法,就连力所能及的事儿都懒得做,至于节省下来的时间,更多的用在了手机上,家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脆弱。仅仅为钱而努力的日子,让人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曾经有位同事,白天基本在婆婆家度过,孩子老人帮着看,饭也是老人做,她只需要花钱孝敬老人点东西、说几句好听的就OK了,自己的家就是个旅馆,一点油烟味都没有。我不无羡慕,另一位同事却不以为然:她这是过得谁的日子?孩子还会拿自己家当家吗?
生活的细节不是能够买来的。夫妻间再昂贵的礼物,也比不上精心准备的早餐让人心生暖意。给孩子再多的玩具,也不如长时间用心的陪伴。能用钱做到的事情是简单的,既然得来时轻松省力,就不能抱怨快乐的时间太短暂,不能抱怨别人遗忘的太快。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空虚脆弱,源头正在我们自己。
这几年有好多人开始说,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美好的事情上。然而,大多数还是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的事情,少有提及做饭、裁衣、修理、手作这些俗事的。我觉得没了这些俗事,空谈形而上的东西总觉矫情。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现在我们拥有比前人优越得多的条件,如果不能好好利用,真的是太遗憾了。即使不谈家庭层面的影响,单单是自己动手的方便快捷,还有完成后的那份成就感,就能大大提升生活质量。
会挣钱,也会干活,尝试之后,你肯定会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