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你也这么认为吗?来看看下面一个故事:
对话剧和音乐剧有兴趣的读者大概都听说过托尼奖吧。这个奖是美国艺术四大奖之一,它基本上是与奥斯卡奖、艾美奖以及格莱美奖齐名的,托尼奖被视为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的最高奖,可以说是全球舞台艺术的焦点。
我们要说的这位正是2005年的托尼奖获得者美国作曲家亚当·古特尔。
在那一年他凭借《晴光翡冷翠》这部浪漫主义音乐剧中的配乐赢得了托尼奖,在当时爆了一个大冷门。
这位在2007年还获得雷曼学院荣誉博士学位的人,家庭条件很好,但在很小的时候却有过极为痛苦的成长经历。
亚当·古特尔是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的外孙。查德·罗杰斯创作过《俄克拉荷马》以及《旋转木马》等经典音乐剧。
出生在这样好的家庭,按理说是优于绝大多数人的,但这一切却不幸的成为了他的负担。
古特尔曾经对外释放过信号,他说:“在我家,只做到好则意味着失败。做到非常好,依然是失败......唯一不算失败的,就是做到杰出。”
他的心理压力来自于这种期待,他还说过:“我希望我可以只是享受乐趣和放松,而不是肩负这种必须成为某种杰出的人的潜能。”
《终身成长》的作者认为这一切可能和她的母亲教育方式有关。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古特尔的母亲小时候是以他为豪的,特别爱夸奖他。
她会跟所有人提到古特尔特别有天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他从小是被贴上了天才的标签。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是他心理问题的根源。
他13岁的时候,拒绝过一次绝佳的表演机会。纽约大都会上演的电视歌剧《阿玛尔和夜访者》想请他担任主演,但是他却以自己正在经历变声期而放弃了这一切。面对这样的机会,他内心充满了压力。
这种习惯性逃避使得他出现了强迫性抽搐,他会不停咬手指,咬到出血。
一个采访过他的人说,“和他在一起待一分钟——只要一分钟,你就能感受到他抽搐后隐藏的恐怖。”最夸张的是古特尔还经历过非常严重的周期性毒瘾。
那么问题来了,他害怕什么呢?
让他母亲引以为豪的“天赋”却没能给予他力量,反而让他充满了恐惧。
但是幸运的是,古特尔可能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以后,他一鸣惊人,赢得了2005年的托尼奖。
值得思考的是他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有那么长的痛苦期呢?这可能跟她母亲对他天赋的夸赞有关。
所以,不能轻易地给孩子贴上“天才”之类带夸奖性的标签。
万维刚老师讲到过“窈窕淑女”效应和"自证预言”。 "窈窕淑女”效应因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而得名,讲的是“你当她是个什么人,她最后就真的是个什么人。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说的则是:你“预言”局面会如何如何,因为你按照这个想法去做了,局面真的就会如何如何。
很多时候,孩子是一-种不确定的多种可能性的叠加态, 你的评价和态度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把不确定变得确定,把可能性削减单一化。类似现象还有星座,喜好星座的人也容易按照星座去塑造自己行为。
当你觉得孩子“淘气”、“女汉纸”时,你会不自觉以对待“淘气”、“女汉纸”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孩子只会越来越“淘气”和“女汉纸”。
所以,不能给孩子贴上“淘气”“女汉纸”等稍微带批评性的标签。
早期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稳定和可塑两个特点。也就是说,虽然会受到遗传影响,但是后天教育、环境塑造和孩子的自我修炼也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0-6岁这一段重要的发育时期,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培养孩子的优点,陪伴孩子克服弱点。试着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什么是发展的眼光呢?就是你下次在描述孩子的时候,不要再用“他很···”这种句式,改用“在···情况下他倾向···”这个句式,就是对事不对人的道理。在这个问题里,你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不说“孩子很淘气”,可以改说“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孩子容易哭闹” ,这样描述问题之后,妈妈也能理智下来,下一步可以分析问题的源头了。
参考:
1.《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
2.《万维钢精英日课》
3.有书共读《终身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