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学习论坛里,有一位家长以看似想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态度抱怨孩子老师素质低,对老师心生不满,而且推此及彼,说教师行业里有很多老师素质都不高。群里很快有附和、举例自己孩子老师糗事的人,当然也有站在公允的角度分析为何出现这样现象的教研者。其实对于这类现象,多数人已经见怪不怪,老师和家长这两个本应该行成孩子成长合力的群体“为了孩子”的目的一样,行为上却总是多少有一些南辕北辙。好像从来都不乏互相贬低,不满的话题。其实,只要冷静下来思考,这位抱怨的家长也不过因为一时的冲动发泄一下情绪,没必要去附和。况且,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大家其实都有两重身份,我们每一个有孩子的成年人既是家长,又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所以不必相煎太急。
心理学家阿德勒相当重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是谁的课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握好自己的边界感,其实,很多问题不需要抱怨,更不需要相互指责,也许问题会消化在良好的关系和边界感的建立中。老师更多的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承担的责任多一些,家长则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的行成富有更多的责任,而孩子则要为自己每一步的成长中的选择负责。所以,碰到家长与老师相互抱怨的话题,事实上也没有多少专业的搞教育的人愿意对于这样的现象加以品评。毕竟“教育”这个话题三句两句说不清楚,况且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不同环境状态下衍生出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绝对对的或者绝对错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出于角色定位,家长会一边倒的找理由支持家长;而老师们往往因为问题太敏感而拒绝谈及此类话题。
很多时候,成年人因为生活的需要,过于投入家庭的琐事,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在孩子幼年时,很多家长可能都曾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与众不同的养育孩子,不像别的家长一样给孩子学业压力,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眼看着身边的小朋友各有特长,则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教育初心。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很多孩子做着比较,焦虑由此而生。人为什么会焦虑?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或者愿望很美好,无瑕疵,而现实却与理想背道而驰。别的孩子能认识上千个字了,自己的孩子却磕磕巴巴刚刚开始识字;别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特长了,自己的孩子却什么都不会;别的孩子已经开始双语学习了,自己的孩子中文故事书都读不下来……焦虑源于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从来不做任何规划,等到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明显的走在了自己孩子前面一大截,才抱怨自己蹉跎了时光,并且称别人给自己造成了内卷。
我们常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我个人觉得,教育孩子,陪养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最重要。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一以贯之。首先父母要与时俱进的学习,做到对自己不焦虑,对生活不焦虑。如果自己认为孩子的童年快乐最重要,那就让孩子玩儿,接触大自然,在自然世界里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同时也不要羡慕别人通过抓紧每分每秒学习、奋斗而拥有的成绩。如果父母认为学习是第一位的,那么,父母就要研究一下孩子成长的规律,知道孩子什么年龄适合学习什么?然后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总之一句话,父母不能拧着来,既要又要还要。既想让孩子无忧无虑快乐成长,又想让孩子有特长,有兴趣,学习优秀。还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做个乖孩子……这样的父母就该反思一下自己。自己曾经经历过成长,自己做到了什么?为什么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反过来要求孩子去做?毕竟孩子没有成长的经验,而父母有过成长的经验累积。
教育孩子,不忘初心,任时光流转,将时间与陪伴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孩子在爱的怀抱里,终会长成他自己满意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