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月
前两天,就关于解决学校教学楼内地面卫生问题,做了深刻的反思。反思的角度基本上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如何管理才能提高卫生工作的时效。
今天在巡视卫生情况时候,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是我们在开展卫生检查督促工作时候一直站在成人角度,用成人视角来审视和督促工作,从来没有想过用儿童视角来看待每一项工作。这也是卫生一直处在低迷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谓的儿童视角,是用儿童眼光、儿童思维、儿童行为来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教育教学。卫生工作也不例外,也需要老师蹲下身子,用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来看待我们面临的问题,用儿童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日巡视,顿足观察学生打扫卫生良久,一群孩子或拿拖把、或拿扫把、或拿垃圾斗,不停的在忙活。发现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每个孩子打扫卫生很勤奋,也想着把地用拖把清扫干净,也不想受老师的埋怨和批评。但是孩子拖地不得法,不会拖地,不知道如果拖地才能打把地面拖干净。再深入仔细观察,原因在于孩子缺少对全局的把控,眼光只是局限于脚下这一点,所以,就在脚下这一片翻来覆去、一遍一遍的拖。其他地方拖不到显得还是不干净,这是一个孩子视野的问题。另外几个同学,虽然来来回回的拖,但是总是这一下,那一下,不能实现全覆盖。这里的问题是出在孩子拖地不得法的原因。
其实,拖地的秘籍不在于巧而在于实,只要是能保证一排一排全覆盖,基本上能保证不留卫生死角。想到此,我走上前去,耐心的跟孩子沟通、讲解拖地的要领,边指导边示范边纠错边引导。一是让两个孩子把拖把并行,一致用力往前推着拖把走;二是两人的拖把要控制住不分开;三是向前匀速用力保持拖把在同一横线上;四是一趟下来拖另一趟时候,要注意趟与趟之间要有重复交叉部分,不能留有空隙;五是边边角角是最不好拖、容易拖不好的位置,要重点清扫;六是横向拖一遍之后,最好再纵向拖一遍。两遍功夫下到,地面清扫干净不成问题。有了拖地要领还不行,还要带着孩子们反复去实践,解决两个拖把之间用力不均用的问题,解决两个拖把不能及时靠拢的问题,解决趟与趟之间留有空隙的问题,解决边角的问题等等。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孩子们聪明,学的快,几遍的实践操作便掌握了拖地的要领,在我的及时关注、指导、纠正下,原来半小时还拖不完的地面,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完成的效果比以前好的多,没有一点卫生死角。
教会孩子拖地的方法比替代孩子拖地更重要。虽然效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后者是代劳,对孩子的成长、好习惯的养成不利,对培养孩子自主自理自强的能力更不利,更不要说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了。前者则不同于后者,虽然比较麻烦,用时较长,还要有耐心,短时间内还不一定能达成预期效果,但能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能促进孩子的快速成长,能提升孩子面对生活的独立能力,更能催化孩子的劳动素养、劳动能力和劳动思维。
我们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当我们往前无路可走时候,可以试一试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和站位视角,也许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喜悦。当我们教学遇到困难时候,试着引领孩子帮助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直接把答案送给孩子,掠夺孩子思考的权利,丢弃孩子体验的机会,扼杀孩子思维的火花,阻断孩子创新的路径。
此时,拖地不只是拖地,更不是只拖干净地面,在教会孩子拖的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反思了我们的工作,加快了我们的成长,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技巧,成就了我们的教育,成就了我们的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