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喜欢这首诗歌,最喜欢的不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充满诗情画意和想象,万物染上白霜,如初雪覆盖,一片洁白,又如月光洒银飞霰,皎洁朦胧。
晨曦微露,我来到后园中,园中草木青翠,芳草萋萋。阳光未光临的地方,白露仍然为霜,如薄雪覆地;阳光最先照到的地方,白露“未晞”、“未已”,晶莹剔透的露珠揩上草尖,在冬日暖阳下做着七彩的梦。
古人认为“霜从天降,露结为霜”。他们认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的,故有时称霜为“流霜”,唐朝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云:“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里将皎洁的月光比做流霜。古人对霜的认识不科学,但唯美至极。
那么霜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深秋寒冷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人们常把这种现象称作着“下霜”,但是,我们见过下雨、下雪,有谁见过“下霜”呢?
科学研究表明,霜是由靠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分直接凝华而成。空气中含有水分,如果温度在0度以上,靠近地表的水气凝结为露;如果温度在0度以下,则水气凝华成霜。
可见,霜和露是水气的两种形成状态,并不互相转换,不像古人所说“霜,露所凝也”那样唯美动人,但是,面对园中一片“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的风光,产生一点诗意联想,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