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河中石兽》,我在解决了预习之后从标题开始进入文本,问孩子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引出“河中石兽”的故事,孩子们首先讲到了僧人找石兽,接着讲讲学家说石兽,最后是老何兵谈石兽,难点放在了学生了解蒋学家所说的道理。通过让学生上讲台讲原理,突破难点,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在讲的过程中,我注重了重点诗词的一个引导,并且分析到了僧人、讲学家分析时候的依据,最后水到渠成的明确了老河兵结论的正确性,最后的观点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随后我又引出《刻舟求剑》,让学生认识到从实际出发的道理。最后京津渡口铁牛的事情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
今天很高兴学生上完之后对于铁牛的问题讨论的非常激烈,这种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的现象正是我极力追求的。
下次如果再上这一课。
我可以从刻舟求剑开始,问剑到底应该在哪里找?自然引出《河中石兽》。
然后预习、朗读。
然后说河中石兽的标题引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讲僧人寻找石兽的过程。
谁来具体讲一讲这个故事啊!明确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你认为三个人最有道理的是哪个?分析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两个“笑”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老何兵考虑周全,从实际出发,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的思维方式。你觉得其他的弊端在哪里?让学生明确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也采用的是铺垫,逐层铺垫,到最后水到渠成的结构方式。
接着再回到《刻舟求剑》的故事,那个剑到底应该在哪里找?然后出事山西京津渡口,铁牛的故事。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