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比严淮要大六岁,晏氏的家境也还不错,在当地也算是个富户人家,可是严淮并不是一个富家子弟,严淮的家境一般,充其量也就算个温饱家庭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晏氏比严淮大六岁的原因吧。
总之,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抹灭晏氏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形象。
作为一个妻子,晏氏常常劝导自己的丈夫,一次又一次的抚慰自己丈夫屡考不中的内心。
作为一个母亲,每一次严嵩遇到什么不开心,她总是能合适的处理,及时的安抚自己孩子内心的痛苦。
也许正是因为晏氏比严淮大,所以晏氏更懂得一个家庭关系的处理,在丈夫和孩子之间,懂得如何对不同人进行适当的劝解。
晏氏嫁给严淮之后,为了支持丈夫的博取功名,自己始终默默的为丈夫严准做好一切后勤工作,在丈夫专心培养严嵩的时候,一心想把严嵩培养成为严氏家族的骄傲的时候,晏氏还是为了这对父子俩做好一切后勤工作,及时处理一些生活中的不愉快事情。
晏氏晚上安慰丈夫那颗恨铁不成钢的心,白天耐心劝导孩子严嵩积极进取。在晏氏的帮助下,严嵩也开始变得理解自己的父亲起来。
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晏氏总是用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正是因为晏氏的不懈努力,严嵩也开始一步步地朝着科举的道路迈进。
一晃一年就过去了,严嵩不再对父亲产生厌恶,也不再羡慕别的小朋友肆无忌惮的玩耍,他开始每天自觉的起床和父亲一起苦读,跟着父亲一起学习《中庸》、《论语》,似乎已经完全了没有疲惫。
这一切的一切背后,其实都是归功于晏氏的工作做的好,作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绝对是称职的。
严淮看着严嵩一步步走向正轨,也不由的从心底开始欣慰起来。
严嵩开始走上科举之路后,每日是鸡鸣之时就起床看书,从不耽误,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寒冬酷暑,严嵩一直这么的坚持着。
父亲看着严嵩的努力,再也不会对严嵩进行训斥,对待严嵩那也更加的上心。无论自己的这个儿子有什么疑问,有什么不解,他这个父亲总是悉心教导,循循善诱。
到了七岁的时候,严嵩已经会吟诗作对,他所吟之诗,所做之对都极其工整押韵,言辞优美。严嵩这一出色的表现,不仅赢得了众人的夸奖,还坚定了父亲对严嵩的信心。
想想我七岁的时候,那时候才上小学一年级,那还是大字不识两个,诗词那基本上连读都读不顺畅,更不用说背了。可是人家严嵩这么小,就会吟诗作对了,看来美丽的结果之后,总是存在不懈的努力,任何人要想取得一个好的成就,那必须得付出足够得汗水。
严嵩的才能,一天天的展现,想到如此年纪得严嵩,就有如此才华,严淮认为严嵩日后必会成大器。为了给严嵩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严淮和晏氏常常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给严嵩买一些书。看到别人家得一些好书得时候,严淮则会向别人借,自己晚上一个人坐在书桌旁,工整的抄写着书里的每一个字,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才子。
严嵩呢,也没有辜负父亲和母亲晏氏的期望,夜以继日,奋发图强。逐渐的,严淮感觉严嵩的知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于是决定放弃继续教严嵩。
严淮把这一决定告诉妻子晏氏,妻子对严淮所做的决定表示支持。夫妻俩开始更加的节省,为了给严嵩聘请一个更好的老师。
作为严嵩的父亲,严淮绝对是个极其有眼光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学问已经无法再教眼前这个孩子了,于是决定放弃教严嵩,去外面聘请其它的学者来教严嵩。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个好的老师,肯定能教出一个杰出的学生,等到严嵩真正功成名就那天,那么这些付出简直就不值得一提。
如此一个颇具时代眼光的决定,却得到乡里人的理解,他们就嘲笑严淮,说严淮傻,自己教的好好的,突然还去外面聘请老师来教自己的孩子。都认为严淮此举是个极其愚蠢的决定。
严淮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始终坚持自己的观。也因为如此,他也一直受着别人的嘲笑和讥讽,关于自己外聘教师的行为。
教育的付出所获得回报永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一个真正有眼光的人,绝不会因为一点得失,放弃一个更有前途的决定。
严嵩看着自己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每每心里都有极大的感触,决定要更加发奋读书,将来要好好报答父亲大人的栽培。
严嵩知道,父亲和母亲大人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节省他们自己的开支。看着父亲和母亲那身上布满补丁的衣服,严嵩也越来越努力的去学习。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一切。
古话有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严嵩家虽然不是多穷,但也不富裕,这么一个环境长大的孩子,对待自己眼前的这一切往往比那些从小锦衣玉食的孩子更加懂得珍惜。
正是因为懂得珍惜,所以严嵩每日认真听取先生的教导。
母亲晏氏每次来给严嵩送饭的时候,都感到极其的欣慰,也不枉费自己和他父亲的一片苦心。严嵩呢,每次看到母亲来之后,都要向母亲说今天学习了些什么知识。母亲每次听完之后,都是很欣慰的笑着告诉严嵩:“好好学习,将来争取做个扬名立万之人。”
先生每次见到晏氏也会向晏氏介绍说,严嵩这个孩子很不错,学习用功努力,接受新事物很快,照着这个态势下去,前途必将不可限量。
晏氏听到先生每次都要夸奖严嵩,更加坚定了自己和他父亲的决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正是这个英明的指导思想,严嵩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广,学到的知识也是越来越多。
在先生的教导下,严嵩一天天的飞速成长,在严嵩九岁的时候,先生告诉严淮说,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教他了。让他去考县学吧。
严淮听先生如此说,便决定让严嵩去试一试,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严嵩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县学。从此之后,严嵩的名声开始响遍分宜县,逐渐成为家喻户晓之人。
从此开始,严嵩开始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严淮的名声也随之增大,大家都称赞严淮教子有方,那些往日嘲笑他的人,也开始收起以前的讥讽,都纷纷换了一个新的面貌。严淮的内心也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看着严嵩一天天的长大,严淮感觉有必要向严嵩介绍一个更为深的知识,这个知识只有一个字“孝”。
严嵩虽然聪敏过人,可毕竟还是要长大的,为了不让严嵩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没道德人,严淮从小培养严嵩对“孝”的理解,严淮总是身体力行,给严嵩做榜样。
严淮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把肉先夹给自己的双亲,面对自己的兄弟的时候,也总是礼遇有加,对待兄弟极其友善。
同时,晏氏还经常给严嵩说一些卧冰求鲤、子路负米的故事给严嵩听。严嵩一方面接收着父亲大人的身体言行的教导,另一方面受母亲的循循善道的教诲,严嵩从小骨子里就埋着一颗孝的种子,加上父亲和母亲的教导,这个种子渐渐的已经萌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