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与张学良
西安事变的重要性以及张学良在此事件中的重要性,必须基于的前提是:倘若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以及张学良的“逼宫”,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将不会对日作战。
如果是不管有没有西安事变以及张学良的“逼宫”,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依然会对日作战,那么,西安事变以及张学良的“逼宫”,就是节外生枝、无足轻重的的插曲。
如果真的是因为西安事变以及张学良的“逼宫”,才使得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不得不改变政策,转向对日作战,那么,西安事变以及张学良的“逼宫”,就是改变历史走向的重要节点。
杨奎松的《西安事变新探》以及后来大量新挖掘的史料证明:第一种如果成立,第二种如果不成立。
张学良逮捕蒋介石后很后悔,后悔的原因是张学良发现自己错了,自己被骗了。张学良翻阅蒋的日记发现,领袖其实决心抗日,而且其决心不亚于其他任何人,领袖对战争爆发的时间以及战前准备,早已形成系统成熟的想法,自己严重误解与误判领袖以及国民政府。
更核心的史料显示,日本在事件中纯粹属于高度关注的旁观角色,张学良则如小丑般尴尬。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太多不必要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张学良以及中共倘若采取“常理与常识之外”的行动,国民政府将会把西北夷为平地。
各方最主要的工作,是阅读来自莫斯科最高领袖斯大林的电报,太上皇说什么,就执行什么,过程很复杂,线索很简单。(国民党战前的寄托,是寄望于苏联提供战争援助,国民党本来就是列宁的私生子。中共对莫斯科指示的态度天下皆知。小丑张学良可以忽略不计。)
西安事变前,如果斯大林对蒋介石承诺:“只要国民政府决心抗日,苏联愿意提供援助。”这种承诺必然会受到国民政府的欢迎。但是斯大林不可能对中共和张学良做出这种承诺,因为他们的实力过于微弱,一旦战事爆发,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
西安事变前,如果蒋介石对斯大林承诺:“只要苏联不要干预国民党统一中国的军事行动,国民政府愿意坚持对日作战。”这种承诺也必然会受到斯大林的欢迎。斯大林不可能为了中共能够生存下去,而去恳求蒋介石网开一面。至于此时的张学良,大致已沦为无关大局的地方军阀,与莫斯科没有任何交集。
显而易见,中共和张学良在大的格局之下,是无足轻重的角色,“小人物改变大历史”,只存在于小说家的世界里。如果某部影片取得可观的票房收入之后,对外宣称说影片之所以上座率高,是因为观众希望看影片里的两个群众演员。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但这种说法长期以来就是西安事变的结论性说法。
西安事变前,两个强者(苏联与国民政府)面对的是相同的敌人(日本),两个弱者(中共与张学良)也面对相同的敌人(蒋介石)。
事变爆发时,斯大林的第一反应是:“张学良难道是日本的间谍?”斯大林认为,张学良做出这种事情,比较符合阴谋论的理解只能是如此。斯大林严重高估了张学良的智商,其实张学良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愚昧,张学良在事件中确实扮演阴谋论的角色,只不过不是扮演实施者的角色,而是扮演被实施者的角色。
阴谋论的实施者在事件初期的表现,说明没有莫斯科革命导师的指导,第三世界的革命者随时有可能犯错的真理。阴谋的实施者在事件初期,似乎还无法理解“双手沾满屠杀人民鲜血的人民公敌,难道可以放过?”革命导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其进行教育并强行纠正其行为,才于虚惊一场的危险之后,赢得皆大欢喜的结局。
张学良成为唯一牺牲品,但是对于所谓幸运与不幸,并不存在可以准确界定的标准。张学良从来就不属于改变历史路径的人物,按照历史路径的结果,张学良如果没有在西安事变后赋闲,就会在国府退守台湾后赋闲。意外提前赋闲,也意外的赢得“民族功臣”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