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天气有点冷,昨天下一天的雨了,还好今天好转些。老人在他家院子里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因为织簸箕时活动范围要大,室内不好操作,长竹条来回转来转专的,没有足够的空间不好编织。院子没有围墙,正适合编织簸箕,左边有一家人,右边栽着些花草树木,树不大,就是刚这几年栽的小叶榕,两三棵,有一棵树干比锄头棒大小,枝叶长得比较茂盛,团团圆圆的。小树上挂着老人的鸟笼,里面是只黄梅,老人喜欢鸟,黄梅养得羽毛光鲜亮丽,时不时叫几声,特别是早晨叫得多,有时候睡梦中也能听到,清脆的声音听着比较悦耳。
老人头带一顶迷彩军帽,上身也穿着一件迷彩外衣,鞋也是军用迷彩的,只有裤子不是军装。农村很多年纪稍大的中老年人都喜欢军装,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仰慕那种威武雄壮的精神,因为人缺什么就会体现什么。鬓角帽子下显露白发苍苍,额头脸皮皱纹深凹,眼睛不算大,眼敛看似有些肿胀,下颚有深深的几条皱纹,虽然年纪大了,还是精神抖擞,或许跟性格有关。做事沉不住气比较着急的那一种,年轻时走路都比较快,健步如飞,雷厉风行,虽然不是年轻时那么精神,比起其他老人算好的了。但是做手工业比较精致,看起来让人舒服。
编织簸箕说是年轻的时候就学会了,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靠编竹生活,现在织起来就很快了,动作精练,一会儿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不过编织前还要做很多道工序,首先破开竹子,根据编竹需要大小长短来定制,一根一根的破开,破开时要计算多长多宽,大概一对簸箕的原料就要一个小时,破好了再太阳底下晒干,这样把含在竹里水分蒸发掉,有利于日后用织好不会伸缩变形,另方面没用完的蓄存不会生霉。等晒干了再把里面白肉削掉,只留青绿的皮层,这样做是因为编识柔软,皮层越薄绕起来越省力,但是也不能不薄,太薄影响使用寿命。竹片条太干需要洒一些水,变软了就不容易断离,太干了削起来接节的地方会脱离,削竹时最伤手,需要带手套,不然会掉皮,还有那些竹子细丝会刺进手里,所以削时特别小心。削好了再晒干,等待下一道工序了。
准备好加工好晒干的竹片,就开始编织了,把簸箕棒固定成U字型,然后底部设计成凹型,开始这一道最难了,簸箕的形成好坏、成败、美丑就看这一道是否设计得好,底部编织好了,下面就绕着木棒走,比前简单多了,直到把U型木棒绕完,然后固定下就算完成了。
编织一对簸箕要这么多道工序,很多人怕麻烦,时间成本又太高,所以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种手艺了,可能再过几十年我们这里就失专了。但是老人还是很有耐心,看他专心致志的工作,作为小辈还是很敬佩的,民间手工艺虽然工序复杂,但是很美观,精致,传统,含有艺术成份,希望爱好手工艺的后辈们一直延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