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2014年7月。
在《寻味中国 6 甘孜肉汤》中介绍了奇妙的藏餐。当时能够大胆地跨入绝大多数游客不敢进的藏餐馆是基于两年前的经验。
2014年西行,四人一辆车,走了五个省,一路上都是川菜,少有变化。
到了拉萨依然如此。直到那天他们三个去办事,我一个人落单,总算是遇到给自己选择的机会了,就决定去尝尝藏餐。在此之前,曾经也在四川甘孜藏区进过招待本地人的餐馆,身边也都是藏人,但老板是四川汉人,因此算不得纯粹的藏餐馆。
由客栈出去前,我曾经打听过藏餐是什么味道,久居拉萨的汉人们回答都是:不好吃或是没吃过。最奇葩是说法是:没吃过但不好吃。
客栈在拉萨的老城区,街边的藏餐馆很多。这些餐馆都不大,门面的风格都是一个模样,挂着门帘,外人看不到里面,因此显得特别神秘。
忐忑地掀开门帘进去,迎面是位阿吉(藏族大姐的称呼),她皱着眉头看着我。我问有什么吃的,她用生硬的汉语回答:面条。我说有什么就吃什么。
我只好尴尬地坐下来,长桌的对面坐着的一位姑娘和一对母子。于是我指着她们面前的食物说照样来一份。不一会儿,一套标准的藏餐端上来,五块钱牛肉面,三块钱炸土豆条,八块钱一壶的酥油茶。
炸土豆条粗粗的,咸辣,与内地的没什么区别。土豆是藏民最重要的蔬菜,过去青藏高原不出产绿叶菜。牛肉面分量不大,味道还行,面条的面质很一般,牛肉切成丝,不知是不是牦牛肉,没什么肉香。酥油茶按壶卖,这种小暖瓶的容量是三磅。
小小的房间,只有两张桌子,顶多能坐八九位客人。藏餐馆的餐桌椅多是嵌螺钿的矮茶几,长条靠背描花木椅,类似于汉人的茶楼咖啡厅。
餐馆里已经有五位客人。另一张桌旁是对夫妻,女人怀孕了。他们的面条早已吃完,坐在那儿喝茶。后来我才知道,藏人最喜欢的的消遣就是坐上大半天慢慢喝茶,就如闽粤沿海一带汉人的风俗,要不然一壶三磅接近三斤,换是谁一口气也喝不完,因此藏餐馆也可以称为茶餐馆。这对夫妻似乎不会说汉语,也不吭声,只是看着我笑,宽容地笑。
对面的坐着的母子和姑娘是熟人,用藏语聊天,母亲一手夹着孩子,边吃边喂。不一会儿,母亲有什么事情,就拎着儿子出去了。
女孩很年轻,脸抹得很白,长相打扮和内地的女孩子毫无二致。她身材高挑、手腕有纹身、手臂上有类似烟头的烫痕。那对母子走后她继续喝着酥油茶,一只接一只抽烟,可能是面对着我这个陌生人的缘故,抽烟的姿态并不从容。女人抽烟若是放松些,其实挺好看的。
没话找话总能聊上天。女孩的普通话略生硬,对我很客气。她是日喀则人,20岁,在汉人开的甜茶馆工作,一个人租房子住在附近。每天工作七个小时,一个月只能休息两天。离开日喀则到拉萨工作已有两年多,从小到大没离开过西藏。
聊了一会儿,刚才带孩子的母亲回来把女孩叫走了。我继续坐着,就着小酒慢慢吃,既然那对夫妻不吭声,就和阿吉聊天,她对我的态度比刚进门的时候好很多。在适应陌生环境与人交流方面,我有特长。
听阿吉讲自己的生意、家庭和宗教信仰,看着她削土豆皮。小店没再进来吃饭的客人,时而来个藏人掀开门帘买炸土豆条。在藏餐馆里坐了近一个小时,只来过一位送面条的汉人。
藏餐馆外的街道上,游人如织。
买单的时候阿吉说,藏人不会像我这么喝白酒,以前喝青稞酒,现在都喝啤酒。阿吉的劝告是对的,在青藏高原这种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喝白酒是给自己找麻烦。
我点头称是,举起瓶子将最后一口白酒喝完,与阿吉和那对依然安安静静坐在角落的夫妻道别。
这一顿心满意足。
后记:
本篇更像是游记,或许《寻味中国》本就是以饮食作为主线的游记。在拉萨的这一顿简简单单的藏餐对我的影响很大,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在旅游中尽可能只进本地人开设且只有本地顾客的餐馆。
现在回想,《寻味中国》系列能够写出来,可能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本篇扩展阅读:西行漫记 18 拉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