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男人之间友谊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也许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许是割头换颈颈的交情,又或许是默契,一句我懂了加一句我也懂了,又或许是其他。
有这样两个贵二代男人给我们呈现了他们的理解,时至今日,仍然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亲密和无比信任的感情。
他们中,一个是家世显赫,祖籍山东,在爷爷辈时迁入陕西发展,祖父是军中栋梁,官至正国级,父亲是野战军司令,自己天资聪颖,文武兼通,是很多发明和实用新型的专利所有者,又曾担任过首都最高行政长官,外放边防军司令。一个是出身贵胄,生于国外,少年时期随父漂流在外,受尽歧视,但习武学文均有所长,通悉地理和国家法令,回国后经过公开选拔被确定为国家领导人后备人选,韬光养晦,最后成功上位后开拓了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其制定的重要制度至今影响深远。
这两位相识于校武场,后成为同学,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工作上配合极其默契,典型的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后来其中一位将寄托国家未来的长子托付给位于抗敌前线的对方照顾培养,只可惜长子不幸殒命,将军叔叔也受迫害而死。
这两个男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有可能改变重大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中的两个,他们的决策稍稍变化,后世的历史便将大相径庭。他们之间既是世交,又是同学,还是朋友,更兼上下级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关系,他们都无愧于此,做到了极致。
中国人能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翻开你的通信录,成千上百的人名中,试问又有几个甚至是哪个是可堪托妻付子的知己呢?他俩虽未托妻,但就付子而言,无论是理解还是实施都十分到位,用心之细,分寸把握之适当,恐怕后人少有人及。
他俩是谁?
二
再给点提示吧,前一个男人改良了毛笔,我们至今用的毛笔就是他的作品,甚至有的毛笔种类直接以他为名。后一个男人是中国信史以来的第一个皇帝,他被我国陕西百姓称为致富恩人。
对了,前一个是蒙恬,后一个就是嬴政,即秦始皇。秦始皇的陪葬坑被发现后,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业收入,当地百姓称“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秦始皇”。人说科长处长,泽被子女,局长部长,可及孙辈,至于伟人,则万世。去湖南陕西走走,就明白未曾欺我。别处需要外出打工,其地就地开饭店旅馆卖纪念品,就足以养活子孙后代。蒙恬呢,还有多少人记得?感谢孙浩辉先生,他的鸿篇巨著《大秦帝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小时了了大时伟岸的蒙恬。
陕西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杨志发打井,意外发现大量陶俑残片,从而确定了兵马俑陪葬坑位置。现在去参观兵马俑还能看到标记老杨打井的地方,当时只要偏一点,就可能错过。这一发现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秦始皇”的横批是“感谢老杨”。
蒙恬在书中的出场颇具戏剧性。当时,秦孝文王嬴柱驾崩,嬴异人即位,顾命大臣为新贵吕不韦,政权刚刚更迭,局势上有很多不明朗之处。时任秦国上将军的蒙骜正思考朝局、人事,不禁露宿胡杨林。天亮了,传来一阵童声:“菲菲林下,酣梦忽忽,何人于斯,原是大父!”大父就是爷爷,言语之间极尽俏皮。蒙骜大喝:“大胆小子!”小孩松开揪弄胡子的小手,跳开拔起插在地上的短剑道:“吾乃大将蒙恬是也!不是小子!”——看来小小年纪就有强烈而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前景设定。爷俩唇枪舌剑,一个说:“大父夜不归营,该当军法!”一个拱手问:“甚等军法?末将领受!”“罚修鹿砦(读“寨”)三丈!”“错也!是拘禁三日不得与操。狗记性。”一个狗字,写出了爷爷对孙子的疼爱和祖孙之间的亲密。“旧制不合军道!此乃蒙恬新法。”小小年纪就有创新意识,神童标志之一。“小子翻天也!甚处不合军道?说不出子丑寅卯看打!”总角小儿蒙恬赳赳拱手:“丁壮拘禁,不操不演,肥咥海睡,空耗军粮,算甚惩罚!罚修鹿砦,既利战事又明军法,还不误军粮功效,此乃军制正道!”创新而能自圆其说,说明其能融会贯通,左脑和右脑之间连接顺畅。
对于成名人物的少年儿童时代,我们总是充满了好奇,是小时了了,还是小时不了了,从书中如此描述看来,蒙恬是属于小时了了的类型,小小年纪,思维敏捷、脱俗,口齿伶俐,直让人不禁喊一声“自古英雄出少年!”吕不韦初见蒙恬即说“此儿不可限量也”,理由是“谚云三岁看老。此儿发蒙之期有勃勃雄心,根兼文武,天赋神异,来日定是一代英杰。”千古之下,英雄所见略同。
他的好朋友嬴政的正式亮相也不俗。遴选储君的十王子大考校分文武两场,文考三问,如不过就淘汰。第一问,秦国郡县几何?有地几何?人口几多?一问大多披靡,其中一个王子成蛟答得人口但土地郡县记不得,赵政全答:秦国有郡一十五,有县三百一十三;秦国目下有地五个方千里,华夏山川四有其一;秦国目下人口一千六百四十万余,成军人口一百六十余万。考官蔡泽追问:知道十五郡名么?答:十五郡为内史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陇西郡、三川郡、河内郡、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商於郡、蜀郡、巴郡、南郡、东郡。三百一十三县为……乖乖,连几百个县都记得!后面两考一样精彩,武考先问兵事战事,再考骑射,“人众屏息注目,便见身材并不显如何高大雄峻的阴山白马骤然如飓风般掠过红马,其灵动神速直如草原飞骑,蛰伏马背的少年骑手突然拈弓开箭连连疾射。场中一班以目力骄人而此刻自愿做‘斥候’者当即大叫起来:‘至少五箭四中!绝非三箭两中!’‘白骑嬴政(武考前,秦王嬴异人指令认祖归宗,故改赵姓为赢),五箭五中——’外场司马正式报靶声随风传来。”如此何其酸爽!可以说,嬴政从十王子中脱颖而出绝非偶然,文考武考的难度绝对超过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国情知识、申论、体育、军事都涉及且门槛很高,如非平时积累,绝难在众目睽睽之下靠灵机一动轻松过关。
三
和世间大多数男人之间友谊一样的是,嬴政和蒙恬之间友谊的立足点是相互的欣赏,所谓不打不相识、英雄惺惺相惜是也。林冲和鲁智深的头一面也是以后者的一声“好枪法”开始的。赢蒙之交始于上述那场大考中的武考,只不过蒙恬是蒙面与之考校兵书学问,也目睹了骑射之后另一蒙面卒与之比拼剑术、摔跤的情况。两人都不是弱鸟,这场考试直是一场好战。可以说,虽然没有“面对”,但四目之间一定有相互欣赏的电光闪过,这从后来两人的见面交谈可以看出。事后蒙恬强烈地想要结识这个王子然后共同游历,并暗下决心只靠自己的本事悄悄找到对方行踪线索才开心,仿佛不约而同,这时嬴政同学派人递了张小纸条过来:“蒙面亦知音,承蒙不弃,敢请一晤。接书次日按图索骥可也。”象不象两情相悦谈恋爱的感觉?第二天在芦苇湾中的小舟上两人神秘约会,喝酒吃肉直说到太阳西下,这感觉好不好?蒙恬劝他一起游历天下,不要纠缠太子之位,嬴政笑骂到:“太子个鸟!我是想做事。兄弟只说,大事若是可为,你果真愿意做高山流水?”第一句话好比在说“你叫我领导就是不把我当兄弟”,第二句话意思是“要是真当了领导你可要来帮衬我啊”。说到正事,嬴政提议回庄说话,“晚来还有一人。”这象极了好朋友之间的桥段,三人行,喝酒正好。蒙恬脱口而出“是那个蒙面卒么?”嬴政哈哈大笑“兄弟神异也!”两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晚上相见,原来那个当过蒙面卒的英挺人物是后来在灭六国大战中赫赫有名的王翦!比嬴政“只年长几岁”,相当于高中二三年级的学长,明显要成熟许多。这三人的一番交谈犹如后世的隆中对。王翦提出的战略是“但为储君,讷言敏行,勤学多思,以不变应万变。”如果继承大位,又按时间不同提出不同的方略,几乎就是三年规划和十年规划都有了,“要说目下,倒是真有一事当做。”便是搜罗人才,这是当年行动计划了。
蒙恬自告奋勇承担了此事,“此事唯我做得。王子离不开咸阳,王翦大哥离不开军营。”从书中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蒙恬和嬴政的关系是以兄弟相称开始的同志加朋友关系。对蒙赢王三人来说,酒肉只是交流的媒介,志同道合才是根本。可以说,这样的饭局含金量很高,蒙赢两人交往的起点很高。
和世间大多数男人之间稳固的友谊一样的是,嬴政和蒙恬之间还有“世交”这一层关系。往往上一辈人是好友、盟友,这一辈人更容易成为好友。世交传递的是上一代的背书和这一代的呼应。佛说,你这一辈子的修行决定了下一辈子的活法,在这里至少可以得到部分论证:你这一辈子的友谊可能决定了下一代人的友谊。你的下一代就是你的下一辈子。嬴政的爷爷嬴柱和蒙恬的爷爷蒙骜也是关系很好的,“嬴柱做太子时便与他敦厚交好,几乎是无话不可说无事不可托。”两人甚至是有点相互欣赏,“蒙骜喜欢这样的嬴柱,甚至不乏赞赏。根本处,在于蒙骜觉得嬴柱与自己禀性有几分暗合,政道命运与自己的军旅命运更有几分相像。蒙骜也不止一次地觉察到,这个老太子同样赞赏自己,几是惺惺相惜。”嬴政的父亲嬴异人年少时曾经在蒙家和蒙恬的父亲蒙武一起上学,两人是同学。荣登大位之后再游故地,在蒙家是不敢随意,在嬴异人则是真心想看看小学和小学同学,这是通家之好。其实蒙骜自己也把和嬴柱的关系定位在了通家之好,“嬴柱给他这个最是堪托的通家‘老友’竟连只言片语的叮嘱也没有留下”。什么是通家之好,看看胡雪岩和古应春的关系就知道了:内眷不避嫌。但凡同学聚会从来不见配偶同行的,你俩关系再好也只是同学。有这一层世交的关系在,所以在关键时刻,嬴政和蒙恬的关系可以更进一层。后来当嬴政面临可能遭到嫪毐(读作“烙矮”)的阴谋杀害时,蒙恬爷爷的一句话让蒙恬坚定了扶助这位好友的决心。
和世间大多数男人之间高质量的友谊一样的是,嬴政是个强者中的强者,蒙恬也是个不世出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大英雄。沙丘之变之后的蒙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绝对可以照耀千古,如今即便是我们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知识可以去翻,有无数的历史教训去吸取,有德智体美劳微信微博公众号的全面熏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绝大多数人如果穿越到那个年代,面对皇帝责怪和命令自杀的诏书也无法象蒙恬那样冷静应对,尽管也许有更好的选择,但蒙恬选择的做法已经是非常厉害了。要知道,在他前面可以借鉴的历史是那么短,君王的命令具有的权威是那么大,他居然敢怀疑、敢抗命,这是他的光彩之处,也是其与嬴政友谊高质量之处,如今读来,内心顿时通明,蒙恬真不是一般的人!因此决定为蒙恬写点什么。
沙丘之变的时候,蒙恬和扶苏在九原戍边,并不知道始皇帝已死,并且已经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幼子夺兄的阴谋。皇帝特使到达,蒙恬听报来者是不知何人的阎乐,而不是历来九原的重臣大员,先生疑惑,迎面相对,一看仪仗和礼仪是真的,但还是作了冷处理。
一是场面上镇住对方,既不下马也不说话,僵持片刻,问过对方何时任职后冷冷一句“特使请入城”。这是只有贵胄之后才会有的气场。
二是推迟接诏,特使求见,缓兵待之,“先教他在驿馆住下,说待公子酒醒后老夫与公子会同奉诏。”为会商争取了时间。
三是及时会商。好多人在大事上被蒙被骗,就是忘了会商,大事要过夜,和家人聊聊,很多骗局就会被识破。蒙恬对扶苏直接说明了疑虑,“长公子,这位特使来路蹊跷,老夫深以为忧。”之后,与王离(王翦的儿子王贲的儿子,彼时王翦王贲已先后过世)一起从人事异常、皇帝行营异常分析,提出了拘押特使、率兵行动的方案,王离提出,“由末将率兵五万,秘密插入泾水河谷,进入中山要道,截断甘泉宫南下之路;而后蒙公统率五万飞骑南下,包围甘泉宫,请见皇帝陛下面陈国事;若有异常,蒙公靖国理乱,拥立公子即位!”可惜扶苏情志不足,沉浸于以往被父皇责备的阴影中,也不忍让蒙、王二人背负可能的灭门之罪,痛哭而否。蒙恬的一声长叹让人千古之下依然动容。
秦始皇的车队从琅琊郡回程,过济水、漳水、黄河,一直进入上郡,前往九原的意向很明显,走高速公路(直道)从上郡到九原郡只有一天的路程,在此突然折向咸阳,引起了蒙恬的怀疑。
阎乐宣赐死诏之后,蒙恬要求亲看诏书,“特使大人,老夫耳聋重听,要眼看诏书。”一般人敢么?看诏书是要辨认笔迹,蒙恬熟悉皇帝的写字习惯,一看之下,确实是皇帝亲笔(实际是胡亥代笔,其临摹得很象,难以分辨)。一百个人中恐怕有九十九个人到了这步也就心如纸灰认命了,但蒙恬依然冷静,要与特使一起还国,面见陛下。
实际上特使阎乐和蒙恬双方比的就是心理,谁强谁赢,别看特使来头大,其实阎乐心里也害怕得很,能不能活着离开九原都难说,倘若蒙恬和扶苏不愿意自杀,他不能也不敢动手杀他们,否则结果一定是自己被杀。为了获得逼死扶苏蒙恬的这张投名状,向准岳父赵高请功,阎乐只能是威逼,只可惜扶苏此时真是充当了猪队友的角色,情绪失控,被阎乐察觉了机会,厉喝一句,“蒙恬!你敢违抗皇命么!”这话表面上是说给蒙恬听的,实际上击垮了扶苏。蒙恬当然不会吃这一招,派人护送扶苏回去,转身警告阎乐,“老夫正告特使大人,近日匈奴常有骚扰劫掠之举,特使若派信使出城,被胡人掳去泄我国事机密,休怪老夫军法无情!”可谓杀气腾腾,同时不忘防备阎乐通风报信。之后他的上书和之前委派王离亲自去行营探听虚实,都显示了他极为冷静的优点。百密一疏,很可惜没能控制住扶苏,结果在这场心理战中扶苏精神先崩溃而自杀。没了扶苏,蒙恬失去了硬碰硬的精神支柱。尽管如此,在这场战斗中,蒙恬所为仍然可圈可点。
和世间大多数男人之间的友谊不一样的是,蒙恬和嬴政之间除了同学朋友关系之外,还有君臣关系。蒙恬无疑是忠诚于君上的,蒙家本身就是根正苗红的帝国栋梁。秦国的君臣关系,固然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成分,比如秦昭襄王赐死抗命不从的白起,秦始皇逼死吕不韦,但也有很多是事业合伙人的关系,甚至会有君上屈尊求助的情况。比如安国君嬴柱因夫人牵涉泄密大罪而倍感煎熬,见到蔡泽,关上书房门就是一个长躬:“纲成君救我!”等到他的儿子嬴异人因拜谁为相一事与太后意见不合而倍感压力,拿着父亲密书交给蒙骜,“拭着泪眼起身肃然一躬道:‘目下朝局,尚望老将军鼎力襄助!’”这些情节说明在特定情况下,君臣之间存在合作者关系的可能性。当然,因为有了这一层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可能很多人会怀疑嬴政和蒙恬他俩之间的是友谊么。友谊是什么,不就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欣赏之情么?君臣只是地位不等,对于嬴政和蒙恬来说,本身都是自信满满昂然自立于天地之间的男子汉,不存在人格认知上的不平等。而蒙恬也很好地履行了自身的职责,和弟弟蒙毅同朝为臣,一外一内辅佐嬴政,可为信任备至。
人世间的友谊,不外乎来自于两大关系:同学、同事,外加战友(战友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同事的一种,只不过较为特殊)、同乡、亲缘。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的,通常关系加叠得越多,友谊深厚和牢固的可能性越大。但可能性不等于现实,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然而本质的东西却是相对简单和恒定的,那么友谊的密码是什么呢?
四
真假友谊之间的区别在于是滋养型关系还是消耗型关系。
滋养型的关系,而不是消耗型的关系,是友谊之树常青的密码之一。单方面的索取,是不可能形成长久友谊关系的,这种索取,物质还是第二位的,精神是第一位的。勿谓贫而无力,一万块钱有一万块钱的请法,十块钱有十块钱的请法,心到了,都不是问题,心不到,纵有百万照样无措。勿谓穷而无识,上市公司老板有自己的发财路,引车卖浆之流有自己的生意经,即或是种点花草买点小菜,何尝没有心得,有心说,都是一样的谈资,无意谈,终究难免陌路。就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讲,一切的关系,父子母子,等等,都要象朋友那样相处才是最棒的。“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所谓心相交,不仅仅是指心相近,而是指互有贡献,或观点,或思想,或方法,或气魄。无论是蒙恬还是嬴政,在拥有良好的天资的条件下,都有着主动规划和找机会历练的特性,其识见、能力长期处于上升曲线,两人的相处状态不是一方献媚另一方的场景,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交汇、互有激荡的正能量场,双方都从这个场感受到了新的能量。而消耗型的关系中,系统内部耗能,外部产出为零或负,恐怕只有热闹的假象,而无友谊的真情。
相互滋养之外,共同的经历是友谊之树常青的第二个密码。以前说三大铁,一块同过窗,一块扛过枪,一块嫖过娼,且不论第三个是否违法和违反公序良俗,从人的心理来说,这三种情况都会形成共同的并且是深刻的回忆,少不了会有种种的喜怒哀乐伤痛冒险施恩受恩等等的情感在这期间发生,甚至因互有把柄而自觉化身为一条绳上的蚂蚱,又名蝗虫。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铁,伤痛是不能缺席的一课。你相信一辈子从不吵架的模范夫妻吗?那不正常,说明从未试探过底线,就如两种金属仅仅是接触而未发生原子级的渗透,那只能叫搭伙。伤痛之于友谊,就如肌肉拉断之于渴望健壮的你我,在细微的拉断之后的自我修复,使肌肉纤维更加粗而壮、力量更强。泰拳的练腿练脚也是如此,即便是特种兵的啤酒瓶滚脚面练习,也是让骨骼承受轻微的断裂继而自我修复从而更加坚硬强固。蒙恬与嬴政自年少相识到知天命之年,有太多的共同经历,共同的经历往往是无法量产的独一份的友谊依附体,具有排他性而弥显友谊关系的不寻常。两个人,没一起喝过酒,没一起旅行过,如果再没有别的一起,那就不太可能有深厚的感情。
适当的神秘感是友谊之树常青的第三个密码。月圆则亏,大盈若缺,什么都透明就失去了吸引力。这和“什么都明白”不一样,有付出的才会珍惜,你是凭借你的能力感知到的,而不是因为对方全透明,这样的“明白”有技术含量,你就会觉得有意思。这是人性。因为友谊也是人类的若干重要情感之一,是情感就有情感的规律。友谊不是无需密码的提款机,即便贵如嬴政,该输密码还是得输密码。嫪毐事件中,自己的母亲赵太后与嫪毐私约:秦王死后立两人私生子为王,嬴政面临严峻的政治斗争和生死考验,且看嬴政夜入军营是如何寻求支持的。他一进门就扶住勉力起身行礼的老蒙骜,深深一躬:“上将军戎马数十年未曾歇息,竟一病若此。嬴政探望来迟,深有愧疚!”中军司马请其入座,嬴政摇手制止,“只肃然站在蒙骜榻前,汪着嘤嘤泪光默默无语。”旁人也是明戏的人,均都离开,只留下蒙恬和中军司马,待到蒙骜感慨时光飞逝,嬴政突然拜倒:“秦国将乱,敢请上将军力挽狂澜!”一躬、一摇、一站,一拜,极尽谦虚,并没有因为和蒙恬关系好而自以为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蒙爷爷应该帮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即便是忠臣能臣蒙骜,也有自己的一番考虑,这是蒙爷爷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看他在此之前和疼爱的孙子蒙恬的对话,“你小子说,秦王尚未亲政,最终能否亲政,目下亦未可知。你,决意与他相始终?”蒙恬明确表态“正是”。老蒙骜喟然一叹:“天意也!夫复何言!”姜还是老的辣,即便到了亮出底牌的时候仍不忘谨慎,问道:“仲父摄权,秦王何舍近而求远也?”把个蒙恬憋得说不出话。蒙骜是个熟悉业务的老江湖,嬴政是个绝顶聪明的主。那一天,蒙骜从兵符絮絮叨叨说起,蒙恬又气又笑,直说爷爷“絮叨半日,终无一举”,对老朋友的关心溢于言表,而嬴政已然听明白,“不。上将军已经给了我一条路。”双方的基础是信任,但在信任的前提下依然要走一个试探和表态的场,是场,不是过场,没有这层铺垫,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信任。蒙骜和蒙恬的支持是实质性的,但并没有和盘托出给嬴政,“但出任何差错,都与秦王无干。”这是对嬴政的爱护和保护,也是自己的担当。神秘么?神秘。对嬴政来说确实神秘,但心里是踏实的。神秘感是表象,分寸感才是本质。
友谊是一种长期、持续的关系。那种“真正的朋友是平时不需联系,需要时一旦联系就为你两肋插刀”的调调简直是毒鸡汤。只要是情感关系,都是脑回路越多越好,脑回路多的大体上好于少的,深的大体上好于浅的。脑回路多,说明双方交叉点多,平时没有联系,急难时联系,对方挺身而出也是有的,不过是以过去的情感账户支出的,暂时的透支可以有一段时间的免息期,但不是永远。保持适当的联系,这是友谊之树常青的又一个密码。这还用论证吗?在结婚生娃迁居等重要人生节点,在有正常外交关系的状态下没有通知你,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你不是第一重要的朋友人选,至少当时是这样。蒙恬和嬴政两家的交叉点足够多,脑回路也足够多,这一点毋庸置疑。嬴政把扶苏托付给蒙恬,蒙恬参与到秦国接班人的培养工作中,可以说是非常有深度的介入和联系了。
五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这是可靠友谊的必然背书。蒙恬和嬴政之间有几个关键节点事件。第一件是为即将成为储君的嬴政未来的主政搜罗、预备人才,这是嬴政蒙恬王翦三人的“隆中对”确定的一件当下大事。蒙恬是很明显的“太子党”。嬴政还不是储君的时候两人就已经是兄弟长兄弟短了,属于入股时间比较早的原始股东。两个年轻人相识之时岁数都不大,也就十三岁左右,相当于上初二时认识的。那年那月,蒙恬看到了嬴政蒸蒸日上的朝气,主动化装潜入荀子门下寻觅人才,后来成功将李斯引入秦国。此番历练也使蒙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要知道他在荀子门下的两个同学李斯和韩非都不是一般的牛,至于老师荀子,更是一代大师。李斯出身寒门,年轻时从茅厕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的不同境遇感悟出人生要奋斗,要逆袭。毕业面临就业选择时不知道是应该南下深圳还是前往北京,蒙恬则是不着痕迹地引导。去秦国?李斯说“倒也未必”,去赵国?李斯说这是“刻舟求剑”,去齐国?李斯说这是“胶柱鼓瑟”,去燕国?李斯说这是“南辕北辙”,至于魏国,则是“歧路亡羊”。楚国呢?“昂明月而太息兮,何所忧之多方!”毕业前夕的李斯同学其实对于去向在心中已经有了打算,虽然手里已经有了楚国的一个Offer,但心思如何,没有明确公布。李斯同学和韩非同学常常辩论得好象吵了起来,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从不为生活费担心,只为祖国的未来忧心,观点偏激,卧谈会上常常和李斯针锋相对。而蒙恬这位可爱的小师弟则是两位师兄之间的润滑剂,属于团队中的“协调者”。现在想来,学生时代的卧谈会其实是夜幕下的第二课堂,不卧思想怎么流溢而出,不谈怎么能锤炼三寸之舌,不会怎么能铿锵出同宿情谊,或者怨仇。李斯和韩非也是如此,在卧谈会中砥砺成长,不断进步,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小蒙恬相当于是参加了大专辩论队的板凳队员,假以时日,自成一番气象。当然,命运又是那样诡异,当初自己竭力引进的外国专家,后来却成了自己的索命之人,这是蒙恬想不到的。同样的,当初的李斯也想不到,那个奉己为杰出外国专家,在逐客令事件中甘而在边境背负自己下山,恭敬引入大内的赵高小高子,竟然在多年之后也成了自己的索命之人。这些都是后话,按下不提。总之,蒙恬为嬴政搜罗人才的所为,近乎于爱情,为爱做什么都心甘情愿。
第二个关键节点事件是铲除嫪毐。当时的情况是吕不韦摄政,秦王嬴政没有实权,母后赵太后不是摄政,但和嫪毐搞在了一起,对吕不韦已经转为怨怒,脑子已经失却了一个帝王母亲应有的水准,在如狼似虎的年纪连嬴政这个亲生儿子都快忘掉了,嫪毐自称假父,职位从给事中逐渐升为长信侯(封号和吕不韦的文信侯针锋相对,不知道是不是太后由爱转恨的表现),身边聚集了一批文武之人,能调动一部分非正规军武装力量。秦王即位时仅仅十三岁,母后也罢、吕不韦也罢、嫪毐也罢,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之间搞的事情,秦王未必清楚也必然管不了。但九年之后秦王已经二十二岁,瞒是瞒不过的,嫪毐已经筹划要进行斩首行动,时间定在秦王亲政典礼,地点定在靳年宫,双方剑拔弩张,一场生死之战即将展开,而秦王,并没有兵权。正有点象《易经·系辞》所说的“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所以才有见蒙骜时“但能有两千锐士听命于嬴政,大事可安”的说法。这个时候,军方的态度十分关键。同时,吕不韦已经感受到了嫪毐的致命威胁,悔不该引狼入室(嫪毐是他推荐的,而且是违规推荐:假冒太监入宫),是这场战斗的同盟者。蒙恬去向李斯咨询,李斯当时在文信侯吕不韦手下做事,他的答复是:远观秦国朝局,唯文信侯可撑持大局,秦王不宜疏远。也是这个意思。事实上,蒙恬的两千锐士(精中挑精的一线作战部队)和吕不韦安排的王族密兵对于平定叛乱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一事件中,蒙恬坚定地站在了嬴政的一边,成功支持了秦王亲政。经历了这一场生死与共的考验,可以说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坚不可摧了。《史记》记载:“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蒙恬和弟弟蒙毅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相当于一个是野战军司令,一个是朝廷办公厅主任,“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写出了其所受信任之深。
第三个关键节点事件是逐客令事件,即嬴政下令驱逐所有来自山东六国的人士,请注意,是“所有”。起因是主持修渠的著名水利专家郑国被查出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目的是让秦国修建天下大渠耗费国力从而保全韩国,同时引发了嬴政对举荐人吕不韦(原籍卫国)的不信任和对其势力坐大的担心,加之王族元老的起哄,秦王嬴政大怒之下发布逐客令,要遣返所有外国专家、官吏、商人。王的怒如海啸一般,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朝中君臣谁也没想到这种情况下蒙恬居然私下与诸将作了两项部署:第一,以大战期间不宜多事为名,暂冻结逐客令;第二,在出秦的三条主路专门拦阻离秦的官吏士子,将这些人扮作军吏,暂养在军营,总数超过了两千人。如果一个月之后逐客令不废除就将其放行。逐客令事件中,蒙恬实际上是抗旨了,否定的是嬴政的令。说得严重点,蒙恬是抗旨欺君,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这件事体现了蒙恬同志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的优点,且在度的把握上已经炉火纯青。李斯委托蒙恬提交了著名的《谏逐客令》,嬴政看后知道错了,且错得很严重,一身冷汗之后听到蒙恬说士子官吏大多未流失,那种感激就象对救命之恩的感激,因为秦国的国运就是他的命。即便如此,蒙恬也是小心作了铺垫才说出真相。蒙恬敢作如此部署,有格局有胆量,放在现代如果让德鲁克看到,估计会说:嗯,蒙先生就是一个主动工作的有效管理者。至于他的小心可以说是高情商的体现。因为秦国是法治国家,法治到不近人情,荆轲刺秦王时,最终救了秦王的不是卫兵,而是一位中医夏无且,是他把一个药囊砸向荆轲,让秦王得以脱身。卫兵不上王台,因为不奉令不能上王台,如果上台救了秦王,事后有可能仍然以违法治罪,所以不敢上,他们习惯了这种不敢。因为你是小兵,很难说不被作为法治典型处理,以彰显秦国依法治国奖罚分明。另外,过去的交情不等于现在可以大肆挥霍,想想朱元璋的发小见了朱重八大说当年糗事而被杀的事情,就知道蒙恬的认知水平很高。我们且看蒙恬在说出真相前是如何铺垫的。
嬴政看了李斯上书之后顿时清醒了许多,赶紧派赵高追回,自己与蒙恬、王绾三人一起等候。这时蒙恬“目光一闪”,问:“君上,要废除逐客令?”目光一闪,说明心中欣喜,有机会说了。令是皇帝下的,皇帝自己废自己的令这话还不太容易出口,蒙恬这话既是试探,也是说出了嬴政内心的一个念头。球到了嬴政这儿。嬴政的领导艺术也不低,“你说呢?”球又回到了蒙恬那儿。嬴政说这话时的不高兴的情绪传递过来,在蒙恬这里迅速得到了正确的解读。秦王当自己是知己,向来有话直说,自己却还来试探,这是不高兴的原因。但蒙恬有自己的顾虑,甚至想到了家族的安危,蒙氏本身是山东籍,属于逐客令的有效范围,爷爷和吕不韦关系好,而吕不韦已经被打倒,爸爸还主张厚葬吕不韦,用的军吏很多是六国人士,自己还擅作主张抗令,这要追究起来可了不得,所以他一再审慎。于是说“臣有一事,需待秦王明断而后报,尚望君上见谅”。这相当于评书里常有的“请皇上或将军先饶恕我死罪我才敢说”的桥段,没有这个桥段过渡,皇帝一怒说不定就拉出去砍了。
第四个关键节点事件是沙丘宫政变。这一段的描写,是《大秦帝国》中最最扣人心弦也是最最精彩的桥段。秦始皇去世前留下了一份打算给扶苏的没写完的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是让蒙恬统兵,扶苏赶紧回咸阳主持葬礼,等于是说由扶苏继位。但赵高与李斯、胡亥密谋不发皇帝遗诏给扶苏蒙恬,也不发丧,同时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和蒙恬工作不力并要其自杀。蒙恬根据自己的政治经验,从秦始皇一开始朝着九原来而突然变向,以及弟弟蒙毅的信中传递的不寻常信息嗅出了异常,决定说服扶苏不执行自裁命令而面见始皇帝。他所忠诚的君上、信赖的战友和朋友嬴政实际已经发病而死,但他不知道,可贵的是他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想到了有可能已经去世。在整个过程中,蒙恬在政治敏感性上可以得十分,在谋划上可以得八分,在执行上可以得七分——毕竟要看住一个心死之人不寻死在古今中外都是高难度的事。
有时候兄弟之间是血脉相通的。蒙毅本来是负责掌印的,被始皇帝派去“还祷山川”,他写信告诉哥哥已经完成任务回到咸阳,并告诉哥哥皇帝受风寒劳累可能在琅琊休息几天后继续大巡狩,最后一段话让蒙恬觉察出了不寻常,“陛下大巡狩行将还国,或西折南下径回秦中,或渡河北上巡视长城,兄当与皇长子时刻留意。”这是兄弟之间的密书,涉及敏感词,不敢说得太露骨,但蒙恬已经感到了“脊梁骨发凉”。巡视长城四字含义深刻,始皇帝如果带病前来,那很可能会宣布接班人。最高权力的交替往往是在血雨腥风中进行的,蒙恬对此非常清楚。远离权力中心,而自己和蒙毅显然已经被贴上了“太子党”的标签,“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那是不敢,让人不敢,本身就是一种势能,弄不好就会转化为可怕的动能。蒙恬的压力很大。他的判断和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如此,只可惜扶苏扶不起,也可惜蒙恬不够猛,不然,先下手为强,拘审阎乐,揭开真相,扶苏可活,秦国可活。扶苏是看不住的,但阎乐是审得出的。说到底,判断正确,但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说:始皇帝还活着。是啊,他能咒自己的兄弟死吗?不会的,只能是一闪念的猜测,而不会也不敢一直想。
其实,从沙丘宫之变到李斯被下狱,始皇帝、蒙恬、李斯,等等等等的人都没有看对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赵高。这个人隐藏之深、权术之高,千古少见。赵高的大胆之谋、胡亥的野心之贪、李斯的一己之私、蒙恬的一念之善、扶苏的短见软弱,加上始皇帝的一时大意,凑在一起,促成了沙丘宫政变的成功。后扶苏蒙恬蒙毅被杀,胡亥即位,接着杀皇子公主大臣,然后赵高杀李斯,杀胡亥,子婴杀赵高,刘邦冲进来,子婴投降,奇迹般地让不可战胜的秦帝国突然之间土崩瓦解,而几十万精锐部队居然一个在南中国,一个在北中国无法发力,帝国在关键时刻靠的是临时武装起来的犯人和苦力。蒙恬啊蒙恬,你当初要是狠一点,哪有后来刘邦项羽的机会啊。
蒙恬老师要是来这上班,肯定不会脸红。
这四个关键节点事件是蒙恬与嬴政几十年交情的集中写照,说明了蒙恬的忠诚、精干、可靠。至于嬴政,以皇帝的身份说忠诚于对方不妥,但对蒙恬的信任、重用就是忠诚于友谊的特殊表现,至于精干,嬴政是无愧于此的。亲政前的韬光养晦,亲政之后在嫪毐事件、《吕氏春秋》事件以至去除吕不韦中的表现,最最重要的还有统一六国,其大局观、其谋略、其城府、其用人之术等等,都称得上是一代雄主,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爹和爹的爹。这第四件事发生时,嬴政已经去世,蒙恬与其的交联可称之为灵魂的沟通,人虽不在,但犹如人在。
六
这两个贵二代男人之间的友谊是难能可贵的,难在知音难觅,难在旗鼓相当,嬴政和李斯,嬴政和蔡泽,嬴政和赵高,嬴政和吕不韦,都不可能有这种关系,即便是与同样是蒙家小子的蒙毅,也不可能。贵在虽不能尽得、易得、必得,终可以向往之、赞叹之。嬴政亲政之后,他俩之间的友谊似乎自然消失了,其实不然,它仍然是连接君臣之间坚固信任的纽带,只不过如草蛇灰线,时隐时现。
所有的友谊秘诀都指向了一句经久不衰的老话:英雄惜英雄。关键在一个“惜”字,能惜,不是英雄又何妨?难不成世人皆成英雄,那动物园的熊园岂不变得空荡荡?能惜,则巴山夜雨可共剪,千里婵娟能同赏。
人世艰危,“不出户庭,无咎。”有时候,多一步未必比不走好。一步天堂,一步地狱。三观正,或可在坠向地狱之际得一线生机。三观不正,万死不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都是在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在交往。认知达不到,就根本看不到对方看到的世界,也就无从谈起共鸣,鸡同鸭讲也就在所难免,故不如一笑了之,不复再讲。
儿时喜欢喜剧,而不喜欢悲剧,也不理解喜欢悲剧的人。及至而立不惑,才知喜剧那是闹闹,悲剧才是包含了智慧的正剧。以蒙恬、嬴政之才之能,结果一个被害,一个暴毙,万丈高楼轰然倒塌,在历史上一个几乎湮迹,一个被钉为千古暴君。汉制多承秦,而今人不念秦,以后的历史中,有光复汉室的,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要光复秦室的。这不是悲剧是什么?个中蕴含的启示,不知有多少。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战国、秦、汉离我们有点远了,金戈铁马滚滚红尘都已褪色为黑白照片隐约存留在记忆中。然而,有秦一代,嬴政和蒙恬这两个贵二代男人的友谊,却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秦汉交替时代的天空,让我们窥见历史中的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