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网上经常说:不要打孩子,要和孩子好好说话,不吼不叫做个佛系家长。
经常会遇到家长反驳:孩子有时候真的很令人生气,我忍着不发火,挂着笑脸和他说话,可我也很委屈啊!家长的感受就不是感受吗?
这样的家长并不是少数。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
你工作一天,拖着劳累的身体,将家里收拾干净,可一转眼,你家的“熊孩子”就把屋子折腾得如同台风过境。你的血压瞬间飚过180!
这个时刻怎么办!
你可以选择:
1.二话不说,打一顿就老实了。
2.忍着,我是“忍者神龟”。
3.给孩子讲道理。
4.我先离开一会,“假装自己在纽约”。
communicate
这是一个“陷阱题”,不论你选了上面哪一条,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用简单粗暴地打来处理遇到的糟心事,孩子不明白自己错在哪了,他可能出于恐惧而变乖,或者被打得莫名其妙,以为你只是想揍他,影响你们的亲子关系。
你在暴怒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手下留有分寸,如果一时失手,后果不堪设想。
而孩子挨的打多了,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要遇到问题,就可以直接动手。
忍着也不是好方式。爸爸妈妈也是人,我们有情绪不能表达,一味忍耐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会在心里存下委屈、不甘的种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communicate
给孩子讲道理似乎是个不错的选项,可我们不能保证我们每时每刻都有那么多道理。也不能保证我们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理智思考,理性沟通。
说白了,是一个方式,但要求真的太高了!
在感觉到自己快爆发的时刻,暂时离开是可以的。
让自己冷静一下,再回来处理事情。如果,离开后就真的假装没有这件事发生,对孩子而言没有任何帮助。他明明造成别人困扰了,没有受到一点教育或者惩罚,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做法有不妥。
《战争与和平》中有一句话:“没有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一个没有自我察觉的人,进入社会,受到的毒打我们完全可以想象。
+ + + +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我们既是老师也是同伴。孩子有情绪,我们也有情绪,在有情绪时,如何处理是孩子要学的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
我推荐一本《非暴力沟通》给父母。
“非暴力沟通”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他认为,“非暴力沟通”的宗旨是不批评、不指责、不评价,只表达感受、提出请求。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4个步骤:
1.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
2.体会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3.直接、清晰地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的感受。
4.从感受出发,向沟通对象提出需求。
在上面的场景中,父母可以先观察到发生了什么
——我花费时间精力打扫房间,孩子把它弄的一团乱。
父母可以体会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时父母可能很生气,需要多一点技巧处理一下自己激烈的情绪。
首先,让自己停一下,不要采取任何行动,也不要脱口而出。当我们愤怒时,我们肾上腺素会让我们充满斗志!
一旦我们的脑子被情绪占领,我们非常容易“被点着”,失去理智,让矛盾升级。
生气可以,不能撒泼。冷静一下,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体会我们的情绪,并留意“潜台词”。
——孩子弄乱了房间——他没有尊重我的劳动成果——为什么是我一个人在收拾?他们都不来帮忙。
至此,我们会得出结论
——我希望他们尊重我的劳动成果,或者帮忙。
当我们能理清自己为什么会生气后,就可以组织语言来与他交流了。
我们观察的现象是:“我花时间精力打扫房间,你把它弄的乱七八糟。”
让他体会到这件事给你的感受,“你这样做我很生气,因为你没有尊重我的劳动成果。”
最后,提出自己的要求,也可以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希望你和我一起打扫房间,并且注意保持房间的整洁。”
communicate
对孩子,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来说,你拐弯抹角的沟通他理解不了,希望父母遇到问题能直接、坦诚、和蔼地告诉他怎么了,以及要做什么。
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家长没有通过暴风骤雨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但也没有压抑,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孩子会知道,自己做错的事自己要负责,要补救。同样,他没有受到疾风骤雨的打击,不会留下阴影,也不会害怕犯错,因为他知道,如果事情没做好,是可以好好沟通,妥善处理的。
家庭教育不容易,希望爸爸妈妈们多多学习与实践,都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个人公众号【貘谈闲话】ID:motalk818
聊心理,聊影视,聊绘画,聊菜谱,聊各种有聊之事~
欢迎各种勾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