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两个年龄相仿孩子的妈妈,应该有过这样一种体验:每当读绘本时,就如同掉进了鸭子塘,吵吵嚷嚷。“你要看这本”“我要看那本”“妈妈听我说”“不对,妈妈你听我说”经常是:我刚读了一个句子,他俩个七嘴八舌的就吵开了,然后一个哭一个笑,还有一个哭笑不得的就是我。然而,有一天,我借了一本名叫《大风》的绘本回家,当翻开绘本的第一页,看到一只羞答答的小老鼠时,兄弟俩破天荒的达成了统一。
我们先来看看《大风》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实际上《大风》是《小老鼠无字书》系列8本中的一本,由国际著名插画大师莫妮克·弗利克斯创作,其余八本分别是《房子》《字母》《数字》《飞机》《反正》《小船》《颜色》。正如其名,系列中的所有绘本都是无字的,每一本书都在小老鼠和白色的纸墙中展开,情节充满悬念和想象,小老鼠的形象也妙趣横生。《小老鼠无字书》多次获得国际图书大奖,它能获奖是有理由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绘本到底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
绘画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2-7岁的孩子,认知和思维发展具有表象性,也就是只能注意到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触感等等表面的特质,因次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这个系列的绘本都是小开本,也就173mm×174mm大小,但是每一副插画都采用大跨页呈现。比如说,每一个故事的开篇,都是一只小老鼠突然出现在一张横跨两页的白纸上,一下子就成为视觉的中心,就好像打了镁光灯,牢牢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莫妮卡扎实的素描功底将小老鼠的惊讶、窃喜、伤心、烦闷、开心刻画的生动、鲜明,创造出更加感性的体验,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IMG_5640.JPG
随着情节的推进,大跨页展现的场景逐渐加入新的角色,使情节更有张力和悬念。比如,大风卷来了老鹰,小老鼠和老鹰各据一边。对峙的场景自然显示出紧张的状态,非常直观、形象,孩子能立即抓住信息,展开想象。
充分激发想象力,锻炼思维能力
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发展有意想象,对故事会产生自己的看法,也会尝试着自己去续编故事的情节。
因为没有文字的束缚,故事以一个开放式的情境向孩子展开,而由于画面简单、重点突出,孩子容易抓住主题展开想象,而丰富的细节又提供了足够的线索,为孩子的想象进行支撑。比如说:小老鼠手搭眉尖在远望,他在看什么呢?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各种可爱的、奇妙的、精彩的想象和推测,并且乐此不疲。
IMG_5641.JPG
2-7岁的孩子,思维只能保持在一个维度,所以莫妮卡在情节的设置上,采用了由简单的画面,逐渐向更富有层次的画面过度,每一个角色、元素的加入都是刺激孩子主动去寻找其中关系、展开想象的线索。
比如,小老鼠遇见老鹰和看见飞机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呢?家长可以以此引导孩子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离开表象思维,去探索内在意义。
真正关照心灵成长,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有的绘本是为道德宣教服务,目的是输出成人社会的价值观,因此读起来更像是说教和训诫,往往不受孩子的欢迎。
我觉得这个系列的绘本最棒的是,它是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娃娃来敷衍,创作者和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莫妮卡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创作,采用孩子的视角创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澳大利亚的“故事医生”苏珊·佩罗认为,故事有疗愈孩子心灵的智慧。故事是要通过情节去触发孩子心灵的体验,让孩子自觉的收获品质、个性和力量,而不是被强行灌输一种价值观。绘本里的小老鼠聪明、机灵、乐观、勇敢,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体会到这些品质的好处,产生欣赏、喜爱,进而模仿学习,在潜意识中塑造相似的性格和品质。
读而优则演,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得到锻炼
因为没有字,所以全部的情节都要靠绘画来展现,对于插画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插画的设置既要体现故事内容,又要使情节层层推进,因此在分镜的设置上要安排合理。莫妮克不仅做到了,而且在保持故事完整性的同时,还设置了隐藏的细节、线索。
比如在《大风》中,纸墙后的天空乌云散尽,渐次出现了直升飞机、热气球、降落伞等等,即使是极微小的细节,莫妮克也根据视觉效果的变化呈现在画面中,因此不论重读多少遍,孩子都会因为发现了新的细节而惊喜不已,渐渐的把搜寻细节变成了目的,主动的付出意志努力进行观察和分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力和注意力同时得到了锻炼。
IMG_5653.JPG
这么好看的绘本,读一遍肯定不过瘾,比读更好的方式是模仿,或者说表演。得益于莫妮克细致入微的绘画,以及简单、直观的情节,铭铭和亮亮几乎是用表演的方式把书看完的。他们每翻开一页,都要模拟小老鼠的动作、表情,刚开始左右不分,到后来为小老鼠加戏、加台词。
通过观察和模仿,孩子的认知逐渐变的完整,而孩子的主动参与又让阅读充满了趣味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有益的连锁反应,制造出愉悦的阅读体验。
最后,我想说,像这样能够让兄弟俩都喜爱的绘本,请给我来一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