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对人,对己,都是一件简单粗暴的事情。
前段时间朋友接了个心理夏令营的案子,因为要书面给家长反馈一些东西,让我来帮他参谋一下。
看完吓我一跳。十几封信里列举了每个孩子的缺点,有的孩子行动缓慢,被描述为拖拉懒散,有的经常和别人争执打架,描述为攻击性。有的不善表达,是集体活动中的隐形人,被描述为内向自闭。
来自心理咨询师的盖棺定论,真是让人够绝望的。
我想到以前去庙里,有个“和尚”说,如果不布施敬佛就会走霉运。虽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和尚,还是乖乖仔功德箱里塞了钱。毕竟他是一个光头穿袈裟的人,没有人愿意被和尚诅咒。
咨询师也是具有这种“大权”的人,如果这样的信反馈给家长,家长会说,咨询师说了,这孩子就是内向。
我相信咨询师的初衷本是良好的,希望家长重视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着手改善。但实事真的如此吗?
有个孩子给老师寄贺卡的时候没有署名,家长问为什么?孩子满不在乎的说,我写的字很烂,老师一看就能猜得到。家长想起自己经常说孩子字写的丑,他已经把这个当做既定的实事,并不打算去改善。
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自我认识的时候做了个小游戏。让每个人写自己的十个特点,由老师来念,大家来猜这人是谁。我的那一张,刚念第一条就被大家猜中了,我写了我是个糊涂虫,经常丢东西。当时还莫名其妙的觉得很光荣,大家原来这么了解我呀。我躺在这条标签上,舒舒服服的做了好多年的邋遢鬼。
标签,贴着贴着就成真的了。死猪怎怕开水烫?
其实标签本身不重要,标签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才重要。
就拿我家贝猫来说。(又暴露了我晒娃狂魔的本性)
他总是“乱扔东西”,吃饭的时候总是把勺子扔在地上,在小推车里也会时常“不小心”掉下来玩具。据我们观察,这样事情多在没人理他的时候发生,其实他是想引起大人的关注。
他还很“不守规矩“”,每次上早教都不能按时归还玩具。后来发现贝猫的专注力其实很棒,只是想多玩一会儿而已。当我试着接受他,不去强求他归还,等到下一个环节,他自然的被新的东西吸引,我们之间长达半年的拉锯战,最终以我放弃贴标签而结束。
贝猫最近特别喜欢采花,我教导他,要做个“文明宝宝”。最近正赶上公园筹备花展,我拦都拦不过来,最终还是让他得逞了一次。他拿在手里说小喇叭,嘀嘀哒嘀哒。我猛然想起,上次回老家,在小院儿里给他摘了喇叭花, 我为他唱了一首《小小牵牛花》。贝猫只是想复习那段愉快的经历而已。我只要在比划出吹喇叭的样子,再配上小曲,他就很知足。
养孩子,就跟玩脑筋急转弯似的。表面是这样的,实事上又是那样的。只有把标签放下,思路才会开阔,这样的“急转弯”才能成为可能。
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教育就是留着灯 留着门》,具体内容忘记了,但这个题目深深刻在我脑海里。
我已经三十岁,还在重新塑造自己,摩西奶奶76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展,100岁启蒙了渡边淳一。
不只是对小孩子,任何人都一样,不轻易下结论,给别人余地,给自己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