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克兰春天的书架上取回了这本《鲁迅经典》,课堂上与孩子们学了好几篇先生的散文,童趣无限的百草园,善良多事的长妈妈,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教材中走进我们的视线,走进我们的心间,似乎就在身边。我们也在名著导读中一遍遍品析着《朝花夕拾》,在呐喊彷徨中认识了孔乙己,在匕首投枪中高呼:从古至今,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虽是零散的,但却都是作者笔下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世界,一种思想。而这本经典,精选了他的散文、小说、杂文等代表作品近百篇,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传达了先生对人生的深层思考和对中国人性的深刻剖析,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今天又读了一遍小说里的《祝福》,内心也是异常的沉重,以往读时只是觉得祥林嫂很可怜,可是现在再去读,就关注到作者着力描述的外在环境,旧历年底迎新的气象,毕毕剥剥的鞭炮声响,似乎都在以乐景写哀情,这也是鲁迅的文章中比较常见的情形,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和贯穿他出场始终的阵阵笑声,让林嫂悲惨的命运和人们同情之后再给予的讥讽与嘲弄,他说祥林嫂未必知道她的悲哀,请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那个时代里的那些人们,不也都是生活在底层艰辛的谋生者吗?先生文中也多出现的还有那阴暗的天空,《故乡》中“我见”闰土和杨二嫂之前是阴晦的天,萧索的荒村,《祝福》里在迎神拜佛的旧历年底的喜庆中,依然看到的还是阴暗的天,竟还飘起了雪花。一生坎坷,受尽磨难的祥林嫂。就在这疑惧和无望中走向了死亡,作者感慨道: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惊讶他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实,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种故作轻松的话语,还有开头鲁四老爷书房中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些不去体味,我们又怎么能去探究小说中人物的复杂个性。
虽然祥林嫂已经成为遭遇不幸、精神不振,絮叨烦厌这种悲惨妇女的代名词,但透过文字,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人性的剖析和对旧时代的反叛。这些生活在黑暗社会的底层百姓,他们的思想是麻木是愚昧的,这种艰辛的生活与他们不求抗争或许与自身有关,与狭窄的视野有关,可是是什么把他们变成了这样,而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可曾去剖析过自己?鲁迅先生就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可以说是他能够不动声色地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透过这些文字,透过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了他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
经典放在案头,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透过这些作品,用心去体味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屈精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