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用“良知”来追寻名利、地位等,可以不为所累。如果只是一门心思的费尽心机的去追求,内心总是盯着外物不放,难免会陷入死局,搞得自己心神不宁、精疲力竭。
他创立的心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而,我们有必要一起学习学习心学,小书童在这里列举了五种非常重要的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智慧。
1、“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意思:人必须经历各种事情的考验、锻炼,才能够立足社会,才能够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理。
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意思:朋友间的相处,互相谦让才能有进步,友谊增进,如果两人间一直作无谓谁好谁坏相比和互损对方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有让你们两向容不下。
感悟: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更多,但是从博弈论的角度可以看到,两个人之间互相退一步,给对方留一些退路,也许是长久之计,不仅仅没有损害对方的利益,还可以互相帮助、在双赢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点。两个人的友情也会越来越深。
3、“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意思:凡是处理事情,总会有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同时还有困顿失序的一些弊端,这全都是因为被毁誉得失的内心牵累,不能实际地使他获得良知。
感悟:现在好多人都是这样,什么事情都想做,搞得自己焦头烂额,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说——那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总是期待着好的结果,想要好的结果,害怕得到不好的结果,这样就蒙蔽了你本身那颗自性的心,无法泰然,无法平和。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4、“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意思:如果白天做事情时觉得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懒得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人一旦觉得浮躁肤浅,不知道要做什么,就会想要做舒服简单的事情,比如感官上的享受。但是越贪恋舒服,就越发觉得懒,也越不能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浮躁。古人说“慎独”,一个人在独处时是需要去安定自己的心的。要转变这种情况,就得逆着自己的性子来,只要通常意义上好的事情,比如读书,不想读书,反而要去读。磨练自己的心性。
5、“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意思: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说,如果我们容易生气、喜欢生气、非常剧烈的生气,都是因为我们的修养还不够。一个修养不够的人,就会心思不定不正、飘忽游移,这样,既失去了自己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达不到中庸之道了。因此,意识到自己的怒气,并去反省来源于何处,如何能够解脱,不仅仅使得个人修养提升,对于事情的解决也一定有所助益。
今天小书童就整理到这里,中国传统文化讲了很多的体用,只要愿意,就可以在这些智慧里找到自己的安定之处。我们精塾学院目前也在着力打造国学课程,做了“精塾”小程序,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详细解读,也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能够给国人提供有效的国学学习路径。王阳明是儒家心学的代表人物,以后我们也会讲到先生的《传习录》。现在重点打造的《韩鹏杰讲道德经》已经上线,我们还在招募渠道合作方,希望有志于发展国学事业的你也加入进来。
心要在事上磨,小书童的愿望是要达到泰山崩而不眨眼的境界。你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