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在未大学毕业学生的大量案例调研中,84%的学生没有目标,10%的人有目标,但不知道怎么做,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另外3%的人即有目标、又有计划,他们毕业后10年,发现,84%的无目标的人跟10%有目标但无行动计划的人,后者收入是前者的两倍,而3%既有目标又有行动计划的人是84%的人收入的十倍,看到这里非常有感触,因为貌似自己符合这案例,大学开始第一次接触《商界》看到马云、牛根生、史玉柱,这些大咖的分享,那是就励志要成为一名企业家,于是大学不安分的自己做过很多小生意、有赚钱也有亏的一塌糊涂,很长一段时间跟自己大学同学相比,收入不及他们,但很多年以后,体现了“长期主主义”的价值……
因为我也经常会给一些创业团队伙伴分享“请你找到那个阶段性”以终为始的阶段性目标。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究竟是制定挑战性目标还是用现有限制性资源去制定轻松完成的目标?答案肯定是“目标导向”而非资源导向,反观管理现实中可以讲90%人在制定目标时都会出现惯性思维,先思考我现在的客户情况是……然后制定一个轻松不敢挑战的目标,而这样思维的人大部分都很平庸,相反优秀的人跟企业都是喜欢制定挑战性目标,来创造资源、不断挖掘围绕完成这个挑战性目标后背的机会点是什么?疫情三年时间,最近接触几下逆势增长甚至一年业绩翻三倍的企业,发现他们都遵循了“具备挑战性”目标的意识。
很喜欢熊老师这个主题与观点,企业经营中,管理者需要通识的管理认知,这样上下才能同欲,锁春人在建立共同的管理认知下,我相信怎么做?如何做一定不是最难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