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作,需要准备吗?的确要有一些准备。那么,写文章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一、做好两种心理准备
写作一年会不会有收获?我不知道。我写了四年,也没什么大的转变。没有评为特级,也没有成为名师。发表的文章也屈指可数。写文章,一定急不得。想一年发表几十篇文章,想托我走关系发表文章,都很难。编辑老师也不认识我啊。
第一个心理准备:享受成长的曲折过程。写文章,背后蕴含着阅读,只有广泛的阅读,丰富自己知识体系,才能为持续输出奠定基础。
写文章,背后蕴含着深耕。只有对教育教学内容有了深入研究,才能在写作中展现专业性和权威性。如果没有深耕做基础,教师的写作就会浮于表面,如蜻蜓点水,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更难以打动读者的心弦。只有深耕,我们的写作才有深度和价值。
教育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专业成长的过程,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是艰辛和曲折的。
使唐僧成佛的原因,不是他西天求的真经,而是取经途中走过的十万八千里路,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
第二个心理准备:承受来自网络和身边的负面声音。有位前辈说,在网络上写文章,就要做好随时被怼的准备。有时候,我们写的文章观点有偏颇,未能考虑的具体情况。有时候,被网友怼的莫名其妙。所以,心态放正,做到“三不”:不气不理不回怼。
作家尼尔·唐纳德·沃尔什说过:
只要你还在担心别人会怎么看你,他们就能奴役你;只有你再也不用从自身之外寻求肯定,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个世界上,有人懂你,就一定有人误解你;有人信你,就一定有人质疑你。
其实,人生不需要自我证明,只需自我实现。
与其苦苦自证,无谓地消耗自己,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把真相交给时间。
二、增强一种文化积淀
写文章,需要博采众长,需要不断读书和学习。也是为了增强文化积淀。为什么我们的文章写得那么干瘪?为什么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只有几十个?这背后一定有价值取向的原因,有写作诀窍,更有作者的文化积淀在其中。
写作高手能把晦涩难懂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能够把文章写得深入读者内心。
比如:陆林叶在《长期主义》一书中这样写道:
坚持,如春日之苗,不见其增,日由所长;
放弃,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三、学习多种表达方式
教育写作,其实也和普通写作一样。讲究的是多样性。
有时候写一些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因为是教育随笔和反思,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这一事件背后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有时候需要写教育评论,对一些现象进行评判,更重要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不是表达自己的愤怒。
也有的时候,需要叙写教育故事。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述给他人,让人们从中获得感悟。
当然,最难的是写教育论文。需要专门研究论文的写作方法,研究专业期刊发文的要求。
四、确定一个书写平台
教育写作,一定要有一个公开的写作平台。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公开写作,会规范我们的语言,脏话,负面情绪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公开写作,能约束我们的表达方式。写日记,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宣泄。公开写作,则是表达一种观点,传递一种价值观。
有了写作平台,相当于写作有了根,我们的写作才会被更多的人看到。
简书、公众号、知乎、头条、小红书等都是不错的写作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也可以多平台同时发文。
五、找到一些正向反馈
我们写文章,要有人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提升。
一般的朋友,大部分都会说,你写得挺好,真的是越来越好了。
一是我们要自知,二是要学会对标。
写文章要有获取正向反馈的渠道。有三五个朋友经常阅读,发现其中的语法错误、错别字、典故错误会及时告知我们。这样的朋友最难得了,我们一定要珍惜。
再有就是自我反思。通过阅读量、点赞和在看的数据来反思。为什么今天的文章点赞少?是选题原因还是文章可读性差?还是没有站在读者角度思考问题?只有时常自我反思,我们才会提升和成长。
教育写作者,都是做教育出身,对文章的要求很高。正所谓“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走”,大家看多了好文章,一般人写的文章难入法眼,因此需要写作者多向身边的人请教。
以上是给想进行教育写作的朋友的五点忠告,愿大家在写作路上多看、多思、多写,勤背、勤听、勤问,我们的写作之路一定会越写越顺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