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日头正盛。打开车门,一股热浪袭来,一位身材纤瘦的妇女已在黄泥房前等候。
紫色的头纱,从额头裹到脖子,淡红色露脐上衣,蓝色长裤,裤头绣着花枝交错的花纹,这是惠安女传统的打扮。
她是我们这次要采访人物的妻子,来领我们到他们的住处。
通向他们房子,只有一条路,而这条路只是周围居民为建房子留下的空隙,只能一人通过。长在墙缝的野草有半尺高,地上砾石磕得人脚痛。
走到住处,抬头望,四周居民的高楼将天空截成多变形,留给他们只有这一片狭窄的天地。
接受我们采访的人姓黄,名诚法,字洪率,出生于净峰镇塘头村,先后涉及泥水匠、赤脚医生、养蜂人、施工员等多个行业。
在1988,这一年他平静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工地督促拆除脚手架时,因救施工方代表,被倒塌的手脚架压成重伤。
高位截肢,终生瘫痪,当时他才25岁,正值壮年。
一间小屋子,估摸不到十五平米,进门看见两幅从屋顶垂挂下来的大对联,四周都是堆放的书籍,从门口蔓延到床边。
半躺在床上的人,笑着招呼我们坐下。我转头去看他,皮肤白皙,却毫无生气,看起来应该是很少晒太阳。
他躺在有几张椅子和一块木板搭成的床上,头上方挂着上个世纪的红色叶片风扇,呼啦呼啦吹着风,却并觉得凉快。
听说他,已经卧床29年,不知道他是如何度过写漫长的岁月,又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了200万字。
老师拿出设备准备采访,我在一旁坐着,拿了桌上放的一本书翻翻,是他准备要出版的诗集,也是我们此次前来的原因。
他们说的是闽南语,我听不懂,当时给我的感受是,他很平和,是那种经历生活暴击之后才有的平和,这很难得。
他自学写作,无师自通。我翻开一本很破旧的文刊,纸张已经发黄,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写的内容都是他怎么理解这本书,或者将全文的逻辑进行拆解,学习他们的谋篇布局。
这就是真正想写作的人,和那些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人的区别吧。看一百个经验帖子,追着营销号买一堆网课,还不如看一个人怎么做。
这时,你就会知道,自己应该要付出多少努力,做到那个程度了。
第一次离作家这么近,淡泊、平和、不争、宁静这些品质,是我认为的一位作家最基本的修养。
梁启超曾说:”将来是否有成就,当然还是看天分。我平生最佩服曾国藩两句话:“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将来成就如何,想它做什么,着急它做什么......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写吧,一直写下去吧。
与诸君共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