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
《哥伦比亚的倒影》:欲辨已忘言

《哥伦比亚的倒影》:欲辨已忘言

作者: 远情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18:35 被阅读140次

    读木心,要有手边放一本古汉语字典的自觉,不信,你试着读这些字词,“窀穸”、“桥堍”、“籀读”、“戋戋”、“鬘”、“髹”,诸如此类陌生的汉字携着历史的古奥走来,叫人望而生畏。不过,和文章中涉及到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史料比较起来,这些生僻字的面孔似乎也没那么严肃了。

    木心先生的特质之一就是:不用俗字。可以说他学贯古今,也可以说他孤芳自赏,你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古语,他偏偏就是这么信手拈来,不许人畅通无阻地读下去。

    木心反感套话、空话,也反感太顺溜的话语。顺溜话是惯性思维的产物。艺术就是要把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观念换了新颜,但无论怎样千姿百态,它本质的美是恒久不变的。

    与此同时,木心先生拥有深厚的古代文学底蕴,他也从不掩饰对《诗经》、《楚辞》等古籍的热爱,熟读之,创新之。在他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复古的气息,自然而然地像是一个人如常的吐纳呼吸,你见他吐气如兰,丝毫不会怀疑这是故意造作。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一部精致典雅的散文集,初次阅读,我光顾着惊叹木心先生遣词造句的丰富性和凝练性,手忙脚乱地查生字和典故,磕磕绊绊地一路看下来,除了痴痴的崇拜,什么也没有。于是,又看了一遍,这一回仍旧够不上行云流水的畅读,可喜的是,已经加上了独立思考的过程。

    单就文字的运用拿捏来说,木心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文字里,有玲珑剔透,也有漫不经心。正如童明曾评价的:“木心的文字令今日汉语读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原因是他把中国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话,文笔陶融了古今的语汇修辞,或叙述、或抒情、或点评、张弛抑扬,曲直收放,皆见独到之处。”

    大部分人都喜欢那一篇《童年随之而去》,我也不可免俗。文章主要讲述了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法事,年幼的“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新鲜感过去了之后,吵着要回家,终于大家要离开了。船要启程,我却猛地想起了遗忘在枕边的一只越窑碗,那只碗有着“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绝妙颜色,有了它,我连饭也吃得多了,我原打算带着它一起走,特地用棉纸包了小心翼翼放在枕边,终究却忘了。

    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是在临行的当口又记起来,母亲明白我的性情,知道劝没有用,唯有那东西到了我手上,才可解了我的执拗,便派了船夫特地上山去取,我在河滩上边玩边等,花了好长的时间,我的碗才重新回到我手里,包着的棉纸已经破碎,浸透了年轻船夫劳苦的热汗。我心满意足,在船行驶中俯下身舀水洗碗,水面波光粼粼煞是好看,我自在地泼出碗中的水,那碗啊,也随着无尽流水从我手里飞脱出去……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昵。”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哲理性,便是木心先生散文的另一特质。他的哲理,不是精密辩证的哲理,而是充满诗意的感悟,以奇妙恰切的比喻开拓思维,模糊了边界,却实在又通透。

    《同车人的啜泣》写的也就是平常人的生活与悲欢,“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仅仅只是旁观,冷眼、冷静记述,我的心里也有悲悯的情怀,紧紧揪着,终究是爱莫能助。在别人上演的一场接一场琐碎情绪中,“我”品出自己的人生,再回头自赏孤影。

    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遗狂篇》像是一场穿越式的旅行,几个时空和文体并存而又共享同一主题,篇中的“我”是一个虚拟的见证人,在古波斯王宫作客,到希腊访问伯律柯斯,去罗马的宰相府见培德路尼斯,多得是引经据典。作为读者的我宛如一个看热闹的外行人,只是呆呆仰望,忘记了鼓掌。

    第四站,回到中国。那时“我”在华夏,魏晋递嬗,旅程汗漫。魏晋多狂人,浊世生存,狂士从来都很难立足,他们有着不合时宜的清醒,有着格格不入的举止,岂能摧眉折腰,断不会放下身段,软了筋骨。嵇康这样的人,是暗沉沉世道里的一抹异色,可弹鸣琴,可鉴明月。天妒英才,木秀于林风必催之,所以,总是在轰轰烈烈时,生命要戛然而止,一把尸骨也是一声惊雷。

    《遗狂篇》开篇有典丽古奥的诗体做引,非黄钟大吕不能吟咏,唤醒无数死寂,唤活欲生之魂。

    有风东来,翼彼高冈;

    巧智交作,劳忧若狂;

    并介已矣,漆园茫茫;

    呼凤唤麟,同归大荒。

    《哥伦比亚的倒影》通篇充斥意识流,心怀古今,目及八荒,读者是一只摇摇晃晃的风筝,木心先生是放风筝的人,收放自如,游刃有余。随着他的指引,读者眼中起起伏伏的景色和人物换了一重又一重,思绪跟着他做无尽的神游,木心先生手底的节奏永远不会乱。

    《上海赋》写上海的历史、市井、三教九流、亭子间、弄堂,无论哪一方面,都可在木心先生的笔下看见剪裁的匠心独具,端的是一部活色生香的老电影,配唱着慵懒风轻的调子,浓墨重彩的镜头摇过上海人一丝不苟的细节处。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夜不能寐的书,起坐,或可观花鸟虫鱼、高山流水,或可见欧风美雨、秦砖汉瓦,或可闻天地往来,忧思游丝,或可享十里洋场,过往一梦……合起来是江湖夜雨十年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霞姝儿:写的真好!
        远情:@霞姝儿 谢谢。是木心先生的作品好,我引用了很大一部分,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苹果了:smile:

      本文标题:《哥伦比亚的倒影》:欲辨已忘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o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