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的鉴定,名师等荣誉的评选,职称的评聘,其导向作用是积极的,但往往在人为操作方面添加多阶层部门,多方面人员的附加标准后就开始变味了。近年来我有幸被人从专家库中扒拉出两三回,亲临发现,大都是以基本条件为底线,行政口谕的比例为准绳,小组长的意见为主要意见,于是乎五选三,或十进八敲定了。没申报的更优者见到结果不以为然(有的则产生负情绪),申报成功的低水平者并不认为沾了通过比例的光,甚至沾沾自喜起来,曰"不过如此”。那为什么不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呢? 后来理解,部门或是领导都讲求个政绩(通过率)的。估计谁在其位都要权衡的,包括你我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