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老师的文章“成长体验”(见下方链接),知道了“成长体验”这一心理咨询技术,也再次提醒我要学着体验自己的感受。特别是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时,那种不舒服的感受,更有必要用心去体验,因为这种不舒服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出的一种负面情绪。
“成长体验”这一心理咨询技术,是李教师由《逃避自由》一书的阅读感悟转化而来。李老师再次教给我们应该如何阅读,通过阅读不仅能指导自己的生活,还能转化成一种具体的技术,从而指导更多人的生活。
从李老师的文章中受益颇多,下面把李老师文章的内容整理如下,当作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爱的艺术》一书的作者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体验自由与感到孤独是个体化过程的两个方面。个体化过程是指人从原始状态脱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同时因为远离了“原始关联”而产生出不安和孤独感。自由越多,人生的无意义感和无权力感越强烈,越感到孤独和不安。为了克服孤独,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中的观点给李老师以启发:人不但逃避自由,也会逃避成长,毕竟一切成长都是为了更加自由。
“一切成长,都是为了更加自由”这句话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正因为逃避成长,才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通过什么方法或手段才能促进心理的成长?李老师开发出“成长体验”这一心理咨询技术,并通过一个“人际关系敏感”的案例,介绍了这一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向求助者解释清楚,人人都有逃避自由和拒绝成长的倾向,并对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作了区分。这一解释,既填补了求助者的认知空白,也让求助者看到了问题的普遍性,使求助者对自己的心理成长建立起信心。
建立起求助者的信心后,问:“您想成长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告诉求助者:您可以做一次成长体验,让您见证一下自己的逃避和拒绝。李老师在此还特意强调:对青春期的孩子使用疑问句多一些。
在求助者问出:“怎么做?”后,再对其进行具体指导:主动找一个自己最不愿意见的人,先感受与其相处时那种不舒服的感受,继而感受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是如何变化的——加强?或减弱?
对某些求助者(哪些呢?比如不愿意见的人比较多的?),还可采取以下的具体指导:
谁是您最不愿意见而又不得不经常见的人呢?然后和求助者一起选定一个可以轻易接触的对象,之后,告诉求助者,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其实是自己的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产生于自己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进而让求助者在微信中一定要写明白:当感受到不舒服时,静心想想自己到底想要或不想要什么。
李老师还强调:
评价咨询师的水平高低的指标,不是学历、证书、阅历、经验之类,而是能够让求助者在咨询室内外都能围绕咨询目标去做。
这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咨询效果的达成远不是咨询室内的50分钟,更需要在咨询室外的日常生活中完成。
李老师写到:
由不愿(不敢)见面,到敢于面对面,就是成长。这个过程,就是一次成长体验。
不逃避,不漠视,勇于面对,用心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