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自善戒尼师(佛法精粹选集)

摘自善戒尼师(佛法精粹选集)

作者: 亭亭居 | 来源:发表于2018-02-19 13:09 被阅读85次

观心的态度

观心时应抱持何种态度?如何了知态度正确与否?观心念处必须远离所有的期待、评断、喜好和偏见。保持中性的心态。冷眼安静地观察心里面各种不同的状态,而不被卷入其中。任其来去自如而不加以反应。

觉知身疼体痛时,应观察觉知身疼体痛的心,而不是观察身体的疼痛。如实了知心对于疼痛的反应,其态度就好像第三者观察别人的痛一样。

当各种现象(愤怒、喜悦、贪欲、燥热、迷惘、紧张、害怕、昏沉、疼痛、快乐、忧虑、僵硬、追悔等)在心中生起时,如实了知心中各种现象。 任由它们显现本来如是的样子,只是单纯而与我无关的心理现象而已。依旧顽强的我见,也会干扰心识之流,习惯性地对任何身心生起的现象强烈地加以反应。如果愚痴误导我们,不自觉的情绪感受仅仅抓取成我或我所(我的),可以采用的对治方法就是:不去认同它,或是视这些心理现象与我无干。

去除个人化或是不与其相应,就是当情绪感受生起时,在心中不断重复了知它只是“单纯的情绪”而已,不带反应而冷静地看待这些心理状态。任何心中生起的现象,视其为外客、为第三者、为空幻,没有我在其中。如此,我们可以不受情绪感受纠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观察心念的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拉出后退的空间,而且可以和本来就不属于我们的情绪感受分开,甚至从忧悲恐惧中解脱出来。实际上,任何身心的现象都是剎那生起,产生作用,然后自然地消失。[玫瑰][玫瑰][玫瑰]

相关文章

  • 摘自善戒尼师(佛法精粹选集)

    观心的态度 观心时应抱持何种态度?如何了知态度正确与否?观心念处必须远离所有的期待、评断、喜好和偏见。保持中性的心...

  • 五蕴 正见

    摘录自善戒尼师的《佛法精粹选集》 五蕴——正见 舍利尊者问:“色、受、想、行、识是恒常的还是会变化的?” “朋友,...

  • 心念处

    摘录自善戒尼师的《佛法精粹选集》,愿大家闻法喜悦。 [玫瑰] 观心念处 诸比丘,有贪欲心如是知其为贪欲心,离贪欲心...

  • 五戒十善-佛弟子必学基础之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法,修学任何佛法,必须以五戒十善做基础。如果五戒十善没有做好,人天资格都没有,他...

  • 十善戒乃是方便法门

    佛法精深,首推十善,勤修不已,可达彼岸。十善是哪十善呢?一戒贪,二戒嗔,三戒痴,四戒杀,五戒盗,六戒淫,七戒绮语,...

  • 佛教根本之戒学保障

    《善见律毗婆沙》云:“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毗尼”即“律”,乃佛陀制定,关于弟子在修道生活中...

  • 读书001 李叔同说佛

    2017.2.3——2017.2.6 约略看过,只为了解。 知道了佛法三宝 五戒 八戒 沙弥戒 沙弥尼戒 式叉摩那...

  • 佛法根基,得成人及天人之道——五戒十善(摘录,附注说明杀,淫,酒

    1、“五戒十善”的重要性 五戒十善是佛法的根基。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可王于人...

  • 请珍惜佛法

    洛桑陀美上师:《和谐中的智慧》—【请珍惜佛法】 现在大家都进入了佛门,听闻到了佛法,依止了善知识,从善知识那里也...

  • 五蕴无常观照-突破生命格局

    在学习了佛法的基础概念,有了对“佛法僧”,“择法眼”,“择师眼”,“五戒”,“皈依“,“身出家,心出家,以及身心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自善戒尼师(佛法精粹选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vi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