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市图书馆的手语学习班结束了。
最后一课,复习了所有学过的单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学会了那么多手语单词。
手语课从一月十三日开始,至四月二十七日结束,历时三个多月 ,共计十课,中间还穿插了手语国学教育还有手语读书日讲座。
手语老师是工作之余借休息日来无偿授课,手语翻译是退休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来帮忙的,来现场的聋哑朋友也是友情捧场,一家科技公司无偿协助现场录制,电视台、图书馆和聋协的领导对此也积极支持,此外还有好多对手语有兴趣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像我一样每课不落积极地学习手语的有六七个人,其中一个母亲带着自己二十几岁的儿子,儿子不知哪儿有点问题,怯弱且极度的不自信,刚开始上课他次次都捂着口罩,但几个月下来,他口罩摘下了,也敢站到人前比比划划,所有人以为他是聋哑人,结果发现他能听能说,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是性格缺陷还是智力有问题吗?善良的老师、学员、志愿者们默契地选择不问不八卦,在他每次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无论正确与否,都热烈回应鼓励。
手语课,与其说这是学习手语,不如说是培养自信,十节课下来,我的手语有了长进,自信心更是提升不少,在这儿我发现,很多听障朋友远没我想象的那么狭窄,他们懂得的也很多,尤其是年轻人,大学毕业的不在少数,其中的佼佼者气质儒雅的回族小王才二十七岁,今年二月底去了美国某大学做了交换学者,帅气多才的蒙古族小乌在云游多地后也选择继续深造,授课的聋人教师也很年轻,职业是动画设计,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她心中装着一个大大的太阳,笑容温暖和煦极具治愈性。聋哑人对人对物都特别包容,他们的圈子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那样密不透风,只是他们不开口不打手语外表与常人无异,不像那些肢、盲、智残疾一眼就能辨别,他们自尊极强,遇到问题轻易不会麻烦、求助别人,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人群中,他们即在又不在,在人们眼里显得神秘。
手语是一门语言,我希望我能学会学好它,这也是对聋人文化的一种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