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桐花馆coffee house
书名有点小清新,总让我想起微雨燕双飞,但作者可是余华,当年看活着,被开篇的三四页文字吓退,此后每每想起他,就像衣袂拂过一把绝世名刀,无声而裂,你看不到一丝被斩断的痕迹,但却能记得刀锋的寒气。
书中的故事有些离奇,看完心中惴惴不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男女爱情,人伦之间还有其他样子,当大家拼了命也只是仅仅活着的时候,温情就是太高级的东西,谁都顾不上。这样一来,毫无条件信任父母的小孩,期盼家庭完满温暖的小孩,自然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随后落入绝望。还有逐渐丧失劳力的老人,他们被认为是家庭的累赘,儿子的嫌弃顺理成章,但老人经历多,可以用卑微懦弱来委曲求全。
书中祖父打烂了一个碗,想方设法推到自己四岁的孙子身上来避祸。又因老人光吃饭不能干活,儿子给他一把小椅子,吃饭时老人的下巴只能搁在饭桌上,儿子还打骂孩子来警告老人,没他的允许谁都不许站起来夹菜。但老人不会坐以待毙,空闲时状若无意地撺掇还不懂事的孙子去把桌腿锯矮了,儿子见招拆招,发配老人去角落单独吃饭,老人又故意在接碗时失手打碎饭碗,然后连忙认错:‘我不该把碗打破,这是要传代的啊,这碗打破了,我儿子以后吃什么呀?’惹得孙子哈哈大笑,怼得儿子只能心虚大骂。
书里好些故事都让人过目难忘。
逃难路上,睡着的母亲,被野狗吃尽。
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救人溺亡,父兄不要赔偿而要被救之人登广播,父兄笃信英雄的家人一定会被政府找到,登上天安门城楼,然后可以在本县混上一官半职。为此父亲出钱给全家换了新衣,过后又想起要向政府展示艰苦朴素,全家又换上最破烂的衣服,哥哥在学校饱受讥笑后告诉父亲:‘穿这种旧社会才有的衣服,是对共产党新社会的污蔑。’全家赶紧换下,还不停地向村里人解释,穿破烂衣服是为了忆苦思甜。父亲日复一日地张望村口的秘密被村里孩童发现,几个孩童跑到家门前喊:‘穿中山服的人来了。’次次都让父亲惊慌失措,脸色苍白地奔向村口再失魂落魄的回来。当然,最后没有等来政府的人,父亲又想起了赔偿,向被救之人狮子大开口后没要到钱,便把人家里砸了。这次,父亲终于等到政府来人了,被警察抓进了拘留所。
最后,醉酒的父亲是掉进粪坑淹死的,夜晚路过的人以为粪坑里浮着一头猪,赶紧捞起来,居然不是猪,又不能吃,便丢了回去,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被其他人发现。
有时你觉得这是一出出悲剧,却偏偏看得发笑,某处感到悲从中来,又想起这只是日常生活,生出的那些想法和感叹,竟然无处着力,戛然而止。这只能说,荒诞的人物思想,荒诞的家庭关系,荒诞的社会景象,透漏着那时中国的贫穷、冷漠和愚昧。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我们,是这样的土壤长出来的社会,这段过往该如何认识和理解,我们会向何处去?贫穷让人冷漠,愚昧让现实残酷,平等自由人权显得可笑,但又让我感觉到它们从未有过的贵重,平等自由人权的重量要整个社会的进步才托得住。
这是真真切切看完的第一本余华的书,他对语言的运用让人叹服。如果我写,一条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穿过了村口的一片金黄的稻田,这样的形容是正常通顺的,但余华却把凌晨的呼喊描写成一条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小路;说阳光像温和的颜色涂抹在身上;他的喊叫像破碎的玻璃片一样纷纷扬扬;精力过人的父亲挥动拳头时,就如母亲挥动头巾一样轻松和得心应手;丧失青春激情的目光是什么样子的?她的目光看向我,就像灰暗的尘土向我漂浮而来。这样巧妙的文字,随处可拾,让你读后,产生了一种真实的触感。
大学时读余华,只见凉薄,易生绝望。现在,看着看着,心中反而生出一些勇气,人为什么而活?没有答案,活着,顽强活着,就是一切。
《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