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用力学习自由写散文
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作者: 半床诗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18:10 被阅读9次

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文/倦浅

小序:这是一篇不完全读书笔记。在我读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以为主题就是我以下写的那样了,后来发现不是。可是没有办法,因为要还书,我只能匆匆看完,而读书笔记就永远地卡在了十分之一这个节点。

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在这本书中,余华以“我”(孙光林)为第一视角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将那个时代一家五口的生活故事娓娓道来,看似无奇,实则在平淡的叙述下暗流汹涌,跌宕起伏。小说主角,孙光林,一个曾被父母送人领养又回归的孩子,到底会经历怎样的人生百态? 

“回忆似波涛汹涌的河水,他们浩浩汤汤,流过我们的心田。当我们在疲惫不堪的生活中偶尔停留下来时,掬一捧饮入喉,会感到那么的甜蜜和珍贵。”现在,我就掬一捧来饮,尝尝其中的滋味。

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一)苏家篇

苏家,是孙光林被寄养而短暂生活过的一家人,苏父从医,母负责照顾家庭,一家子生活美满和谐。

小说描写了寄养家庭的温馨场景:苏医生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田间小路上驰骋,苏家兄弟愉快地游戏,而他们的母亲则站在围墙前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家人。这样的场景,羡煞了小小的孙广林。因为对他来说,无论是兄弟关系还是跟父母的关系,都很糟糕。从领养的家庭回来以后,他的父亲一直将他视作克星。如此细腻的对比,让人很容易在平静的阅读氛围中,涌起不平静的感想。孩子多渴望幸福的家庭啊!

这也是那个年代乡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对比。开明的父母、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出来的孩子,无疑比父母整天吵吵闹闹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乐观开朗得多。同时他们无忧无虑,不必像孙广林那样,小小年纪便学会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欢欣往事的不尽回忆。

这是作者从孙广林的角度出发,在曾生活过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中来回对比,所得出来的结论。他或许是想告诉我们:对于“家庭”这个词的理解,总是因人而异。

孙广林因为曾被领养,在回归原来的家庭后,得不到真正的关爱,所以甚至在因生病被苏医生探测额头温度时,认为那是一种“亲切感人的抚摸”,并且激起了他内心潜藏的孩子对成年人的依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以至于他常常幻想,苏医生就在他的跟前,说着那些亲切感人的话语,并再次抚摸他的前额。

这,多么令人心酸。

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二)大哥篇

虽然孙广林总是被哥哥欺负,可哥哥在他心里,却一直是霸气、威武的形象,带着别人所没有的骄傲。

而他的哥哥,在上学以后,却自以为看清了现实,变得自卑起来。一方面觉得自己比不上城里人,另一方面却又以能结交城里同学而引以为傲。甚至在被所谓的城里同学出卖了自己的秘密以后,仍然和他们亲密地来往,因为这是他仅有的一点点“自豪”。——他以乡下人能结识城里人为豪。

甚至于他的母亲,也将此作为可以夸耀的资本。然而这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嫡长子为贵”的观念有时也会在他母亲的头脑中隐隐作祟。在二儿子考上大学后,她却想:要是大儿子上大学就好了。因为“一旦毕业就能够成为城里人了”。

可怜,他的小弟弟也继承了哥哥骄傲的秉性,最后在洋洋自得中走向了未知之死(其实是为救人而死)。至于那个被救的孩子,对于这段痛苦的记忆却似乎选择了选择性遗忘。几年后,当有人再度提起这件事时,他一脸的将信将疑,仿佛这是别人编造的。或许,有时回忆本身就会闪烁其辞。因此,主人公说,若不是有人亲眼所见,孙光明很可能被认为是自己淹死的。

其实孙广林跟大哥的隔阂,早就有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都希望能够捅破这一层纸。于是,在哥哥送他去上大学的路上,他终于鼓起勇气,最后却说了句:我还欠了你一元钱。

哥哥的脸色,由不解,转为了悲哀。怅然若失。他该希望和好啊。

手足之情,何堪舍弃?

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三)自我篇

作者在叙述小人物的故事时,也试图描绘了他对时间、对宇宙的思考。他认为:时间是一片巨大透明的灰暗,将世间万物包含其中,那些所谓的田野、街道、河道,都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都在时间的推移中被改变了模样。

无论是经年之后站在回忆的角度看着自己的弟弟一步步走向死亡,还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似乎总是充满着旁观者无法体味的痛苦、凄凉与挣扎。

因为也曾被领养,作者在家中一直处在一种游离于家人之外的乖僻状态。在自己弟弟死去,村人都涌向河边时,他也曾想向河边奔去。可他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家人和村里人认为是幸灾乐祸,他只好选择远远地离开。直到天黑以后,才独自一人来到河边缅怀。甚至葬礼,他也是孤独地站在远处。“长久的孤单和被冷落,使他在村里似乎不再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也同样是由于这样的不被关注,他拥有了更多的经历,他的眼睛也记录了更多的命运。他成为了故事叙述的出发和回归者。

关于离群,他则用弟弟的离去来说明:

“弟弟终于也和我一样远离了父母兄长和村中百姓。走的不是一样的路,最终却是如此近似。只是弟弟的离去显得更为果断和轻松。”

幼年的记忆像在细雨中飘荡的飘渺虚幻,再多的招摇也是无益,不如就此释怀,奔向更美好的前方。

在细雨中呼喊,这是情发于衷不得不发;在现实中释怀,这是认命,放下,生活还须继续。

(新年已到,书未看完,还书到期,就此搁笔。祝新年快乐,事事顺意!)

2019.01.01

相关文章

  • 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文/倦浅 小序:这是一篇不完全读书笔记。在我读到十分之...

  • 在细雨中呼喊

    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 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 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

  • 在细雨中呼喊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 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 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

  • 《在细雨中呼喊》

    书中以第一人称“我”,从孙光林的角度阐述了他从六岁到二十岁的感受和记忆,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六岁左右的记忆是模糊的...

  • 在细雨中呼喊

    003-2018年4月第1本书《在细雨中呼喊》 读这本书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很多感受。成长过程中的无知、孤单、虚荣、恐...

  • 在细雨中呼喊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 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 -余华 也许冷雨悲伤逆流成河的故事 终被时代曲折冲洗过 成为...

  • 在细雨中呼喊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源于对时间的感受,也是本书作者与书中人物的约会。在这本书中我找不到人性的善,也许只...

  • 在大雨中呼喊

    我确定,我不再喜欢下雨天。 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让这个世界变得压抑,无时无刻不在消磨我的意志,最后连叹气都变得慵懒...

  • 在细雨中呼喊

    我同绝大多数人似的走到了青年时代,头脑与精神似山野般青葱繁茂的一段,老者对我们羡慕,幼童又满心期望,然而这些描述...

  •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的标题总是很好,《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以一次一次的卖血为线索的。而最近读完的《在细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ct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