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在现实中释怀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文/倦浅
小序:这是一篇不完全读书笔记。在我读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以为主题就是我以下写的那样了,后来发现不是。可是没有办法,因为要还书,我只能匆匆看完,而读书笔记就永远地卡在了十分之一这个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7393169/34142c7c979680c2.jpg)
在这本书中,余华以“我”(孙光林)为第一视角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将那个时代一家五口的生活故事娓娓道来,看似无奇,实则在平淡的叙述下暗流汹涌,跌宕起伏。小说主角,孙光林,一个曾被父母送人领养又回归的孩子,到底会经历怎样的人生百态?
“回忆似波涛汹涌的河水,他们浩浩汤汤,流过我们的心田。当我们在疲惫不堪的生活中偶尔停留下来时,掬一捧饮入喉,会感到那么的甜蜜和珍贵。”现在,我就掬一捧来饮,尝尝其中的滋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7393169/fab993aee5880933.jpg)
(一)苏家篇
苏家,是孙光林被寄养而短暂生活过的一家人,苏父从医,母负责照顾家庭,一家子生活美满和谐。
小说描写了寄养家庭的温馨场景:苏医生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田间小路上驰骋,苏家兄弟愉快地游戏,而他们的母亲则站在围墙前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家人。这样的场景,羡煞了小小的孙广林。因为对他来说,无论是兄弟关系还是跟父母的关系,都很糟糕。从领养的家庭回来以后,他的父亲一直将他视作克星。如此细腻的对比,让人很容易在平静的阅读氛围中,涌起不平静的感想。孩子多渴望幸福的家庭啊!
这也是那个年代乡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对比。开明的父母、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出来的孩子,无疑比父母整天吵吵闹闹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乐观开朗得多。同时他们无忧无虑,不必像孙广林那样,小小年纪便学会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欢欣往事的不尽回忆。
这是作者从孙广林的角度出发,在曾生活过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中来回对比,所得出来的结论。他或许是想告诉我们:对于“家庭”这个词的理解,总是因人而异。
孙广林因为曾被领养,在回归原来的家庭后,得不到真正的关爱,所以甚至在因生病被苏医生探测额头温度时,认为那是一种“亲切感人的抚摸”,并且激起了他内心潜藏的孩子对成年人的依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以至于他常常幻想,苏医生就在他的跟前,说着那些亲切感人的话语,并再次抚摸他的前额。
这,多么令人心酸。
![](https://img.haomeiwen.com/i7393169/b64ebcbd9f983f6d.jpg)
(二)大哥篇
虽然孙广林总是被哥哥欺负,可哥哥在他心里,却一直是霸气、威武的形象,带着别人所没有的骄傲。
而他的哥哥,在上学以后,却自以为看清了现实,变得自卑起来。一方面觉得自己比不上城里人,另一方面却又以能结交城里同学而引以为傲。甚至在被所谓的城里同学出卖了自己的秘密以后,仍然和他们亲密地来往,因为这是他仅有的一点点“自豪”。——他以乡下人能结识城里人为豪。
甚至于他的母亲,也将此作为可以夸耀的资本。然而这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嫡长子为贵”的观念有时也会在他母亲的头脑中隐隐作祟。在二儿子考上大学后,她却想:要是大儿子上大学就好了。因为“一旦毕业就能够成为城里人了”。
可怜,他的小弟弟也继承了哥哥骄傲的秉性,最后在洋洋自得中走向了未知之死(其实是为救人而死)。至于那个被救的孩子,对于这段痛苦的记忆却似乎选择了选择性遗忘。几年后,当有人再度提起这件事时,他一脸的将信将疑,仿佛这是别人编造的。或许,有时回忆本身就会闪烁其辞。因此,主人公说,若不是有人亲眼所见,孙光明很可能被认为是自己淹死的。
其实孙广林跟大哥的隔阂,早就有了。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都希望能够捅破这一层纸。于是,在哥哥送他去上大学的路上,他终于鼓起勇气,最后却说了句:我还欠了你一元钱。
哥哥的脸色,由不解,转为了悲哀。怅然若失。他该希望和好啊。
手足之情,何堪舍弃?
![](https://img.haomeiwen.com/i7393169/f7873f053cab6fb8.jpg)
(三)自我篇
作者在叙述小人物的故事时,也试图描绘了他对时间、对宇宙的思考。他认为:时间是一片巨大透明的灰暗,将世间万物包含其中,那些所谓的田野、街道、河道,都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都在时间的推移中被改变了模样。
无论是经年之后站在回忆的角度看着自己的弟弟一步步走向死亡,还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似乎总是充满着旁观者无法体味的痛苦、凄凉与挣扎。
因为也曾被领养,作者在家中一直处在一种游离于家人之外的乖僻状态。在自己弟弟死去,村人都涌向河边时,他也曾想向河边奔去。可他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家人和村里人认为是幸灾乐祸,他只好选择远远地离开。直到天黑以后,才独自一人来到河边缅怀。甚至葬礼,他也是孤独地站在远处。“长久的孤单和被冷落,使他在村里似乎不再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也同样是由于这样的不被关注,他拥有了更多的经历,他的眼睛也记录了更多的命运。他成为了故事叙述的出发和回归者。
关于离群,他则用弟弟的离去来说明:
“弟弟终于也和我一样远离了父母兄长和村中百姓。走的不是一样的路,最终却是如此近似。只是弟弟的离去显得更为果断和轻松。”
幼年的记忆像在细雨中飘荡的飘渺虚幻,再多的招摇也是无益,不如就此释怀,奔向更美好的前方。
在细雨中呼喊,这是情发于衷不得不发;在现实中释怀,这是认命,放下,生活还须继续。
(新年已到,书未看完,还书到期,就此搁笔。祝新年快乐,事事顺意!)
2019.01.01
网友评论